丁赋词语解释
丁赋(丁赋,丁赋)
按人丁徵收的赋税。始于汉高祖四年,称算赋。凡年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每人每年出赋钱一百二十,为一算,亦称丁算。此制歷代相沿,唯赋额名称不一。至清初,立编审法,定为五年一举,丁增而赋亦随之。
▶康熙五十年后,定制滋生人丁,永不如赋。
▶雍正时遂将丁赋摊入地税,称地丁。参阅《通典•赋税上》、《文献通考•户口一》。
丁赋网络解释
按人丁所徵收的賦稅。漢初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百二十,為一算,後代沿用此制,而賦額不一。或作「丁算」、「身丁錢」。
丁赋造句
- 如清代称田赋、丁赋为正税。
- 后人感其为民减丁赋之德,立庙以祀。
- 地丁,是指地赋与丁赋。
- 免奉天府本年丁赋。
- 、丁赋均归其专办。
- 免民欠丁赋及额赋。
- 丁赋生(一名丁富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 班头(白)征收人丁赋税有功,所以升了官啦!
- 徐州民敝於丁赋,毓?在官七年,拊循多惠政。
- 民年六十以上免除丁赋,十六岁以上(俗称丁)起征。
- 命察访荆湖两路,奏罢辰、沅役钱及湖南丁赋,远人赖之。
- 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 各代多有丁赋之征,其差别在于对成丁年龄的规定不同,税率不同。
- 北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类似唐朝的兵部;南枢密院掌管铨选、丁赋等政。
- 唐高宗深受感动,潸然泪下,于是,赏赐他许多缣帛,并免除其丁赋徭役。
- 清代乡试中额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
- 6、清沿明制,以丁口定赋役,需确查人丁数目,据以征丁赋,故有编审户口制度。
- 于是蒲宗孟将灾情迅速上奏朝廷,并申请免去辰州、沅州的役钱和荆湖南路的丁赋。
- 袁死后,国会恢复,尚屡提减征丁赋,为民请命;还提出查办陕督陈树藩等重大提案。
- ,因不满虐政,辞官归里,过白马东濠河溺殁,州人感其请蠲免龚州丁赋之德,立庙以祀。
丁开头的词语: 丁册 丁婢 丁板子 丁沉 丁坑 丁当长鸣 丁绢 丁拐儿 丁鞵 丁快 丁害 丁赋 丁屐 丁米 丁香褐 丁匠 丁氏粟 丁则 丁零当啷 丁是娥
赋结尾的词语: 箕赋 黄金买赋 横赋 横征暴赋 汉赋 国赋 关赋 官赋 古赋 贡赋 公赋 供赋 更赋 格赋 鵩赋 封赋 风赋 繁刑重赋 二京赋 额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