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儒十丐(jiǔ rú shí gài)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九儒十丐词语解释

九儒十丐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被列为第九等,仅居末等乞丐之上。

▶元·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

▶清·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郑所南又谓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九儒十丐成语解释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九儒十丐造句

  • 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贱之也。
  • 所以“九儒十丐”之说不足为据。
  • 元代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因有“九儒十丐”之说。
  • 但儒生在元代也受到了极大的歧视,甚至在民间有“九儒十丐”的说法。
  • 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
  • 》卷下《鞭法》的记载中,曰:“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 忽必烈建元之后,并不看重儒学,而是把儒排在娼之后、丐之前,所谓“八娼九儒十丐”是也。
  • 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
  • 元朝统一中原以后,推行的是与宋代绝然相反的重武轻文政策,读书人处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 由于他家两代经营的是“九儒十丐”的“穷儒”,既无什么积蓄,更无其他收入,所以家境越来越穷。
  • 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见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大量儒生几乎成了卑贱而无用的废人。
  • 对统治者来讲,文人嘛,九儒十丐,上不了台盘,装装门面用得着,唱唱赞歌用得着,可到了开饭时间,那张桌子上肯定不会有你的座位。
  • 如果施耐庵、罗贯中不是生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吴敬梓、蒲松龄能科场得意,如果曹雪芹一直过着玉粒金莼噎满喉的贵族生活,文学史上大概也不会有六大名著。
  • 儒生在参预国家治理方面失去了宋金时那种优越的地位,加上元政府在赋税方面优遇儒户的规定不得落实,使儒生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宅益受到很大损害,有“一官二吏、九儒十丐”之谑语。
  • 依照曲文看,这首套曲当作于中年以后,当其时,元蒙贵族对汉族士人歧视,战乱造成人们生活的颠簸,加之科举的废置,又堵塞了仕途,因而元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沉抑下僚”,落到了“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
  • 在官绅、商贾、文士们的眼中,按“九儒十丐”的次序排位,丐头即便是个“头儿”,也属于“下九流”中的末流,没人看得起他;但是在乞丐世界中,他可就是皇上,他定下来的规矩,就是金科玉律,他吩咐下来的话,就是金口玉言。
  • 譬如中国的传统戏剧,从上古即已有之,但一直处于原始的媚神状态,直到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极度歧视,所谓“九儒十丐”,致使王实甫、关汉卿等文化精英介入“下里巴人”的戏剧,倾刻间便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 离开“丐乡”,正是寒潮大举南下时,回望宫小村,不禁想起历朝历代,乞丐总是垫底的阶层,从马背得天下的元人纵然最恨读书人,但最终还是让乞丐给垫了底,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载,“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九开头的词语: 九儒十丐 九礼 九夫 九宸 九宾 九和 九垓 九宫 九天玄女 九九 九皐 九宇 九死一生 九夷 九畿 九服 九锡 九牧 九如 九原

丐结尾的词语: 九儒十丐 强丐 讲丐 贱丐 行丐 干丐 貣丐 哀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