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牍(gōng dú)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公牍词语解释

公牍(公牍,公牍)

 1.    公文。

▶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误助》:“今人有复名而单书一字者,刘韶美名仪凤,守蜀郡,尝有公牍至省部,单书一仪字。”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公牍序》:“公牍之体:曰奏疏,下告上之辞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虽平等而稍示不敢与抗者,则曰咨呈;曰札文,曰批答,上行下之辞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邮政上》:“凡朝廷之诏旨,臣工之章疏,本管之上下文移,隔省之关提、照会,统谓之公牍。”

▶章炳麟《文学论略》:“以比类知源为要者,典章是也;以便俗致用为要者,公牍是也。”

▶鲁迅《华盖集•答KS君》:“倘要开头,他们还得有一个更通古学,更长古文的人,才能胜对垒之任,单是现在似的每周印一回公牍和游谈的堆积,纸张虽白,圈点虽多,是毫无用处的。”

 2.    指官方的记载、文告等。

▶姚华《论文后编•源流》:“无韵之作随其所志,各自成名,大抵公牍私着,两别而已。公牍变于《尚书》,私着畅于诸子。”

公牍网络解释

公文。公函、公文、文移

公牍近义词

文移
公函
公文

公牍造句

  • 遗著有《伍秩庸先生公牍》。
  • 著有《治临公牍笔存》等。
  • 西汉公牍中长官责问属吏的习惯语。
  • 后来,有人把公牍也称作“刀笔”。
  • 公牍变于《尚书》,私著畅于诸子。
  • 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
  • 癸卯以后,秦中官报即以吾公牍为资料。
  • 故事,顺天府公牍,治中、通判不署名。
  • 试论唐代的公牍文写作
  • 公牍或书稿的底本。
  • “简书”即公牍
  • 有《陶甓公牍》。
  • 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初集》。
  • 饶擅长文学,其骈体电文,在民初公牍中风行一时。
  • 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 又凡上巡抚公牍,俱移咨两司,向无故事,人咸以为迂。
  • 故事一般由事由、诉状、判词三部分组成,类似公牍文书。
  • 沿波不返,遂变为类书之外编、公牍之副本,而冗滥极矣。
  • 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
  • 唐代,称公牍为“剡牍”,荐举人才的公函,亦名“荐剡”。

公开头的词语: 公路网 公事房 公是公非 公古哩 公葬 公该 公券 公席 公家人 公取 公宴 公律 公开审理 公厅 公符 公事人 公格尔山 公耳忘私 公们俩 公货

牍结尾的词语: 积牍 翰牍 汉牍 函牍 还牍 匦牍 觚牍 公牍 竿牍 牒牍 辍毫栖牍 赤牍 陈牍 尺二寸牍 尺一牍 尺牍 长篇累牍 策牍 补牍 秉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