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戎(bīng róng)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兵戎词语解释

兵戎

 1.    战争,战乱。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史记•历书》:“秦灭六国,兵戎极烦。”

▶三国·魏·曹丕《禁复私仇诏》:“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

▶宋·王安石《河北民》诗:“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

 2.    比喻争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幼学诗》:“惟口起兵戎,多言自召凶。”

 3.    士兵,军队。

▶唐·韩愈《祭窦司业文》:“屡佐大侯,以调兵戎。”

▶宋·范仲淹《推委臣下论》:“练兵戎,谨城壁,脩方略,威夷狄,此将帅之职也。”

 4.    指武器。如:兵戎相见。

兵戎网络解释

兵戎bīngróng

[weapons;arms]指武器或军队

兵戎相见

武器、軍隊。後用以比喻戰爭。史記.卷二十六.曆書:「而亦因秦滅六國,兵戎極煩,又升至尊之日淺,未暇遑也。」連橫.臺灣通史序:「朱林以下,輒啟兵戎。」

兵戎造句

  • 他们不会再希望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
  • 兵戎相见的中东,巴以两国人民的利益最为息息相关,引发了激烈的冲突。
  • 为什么人类会兵戎相见,对此问题的回答便涉及到战争根源这一战争哲学的核心问题。
  • 缺了礼节,最亲密的朋友会变成死敌,友好或结盟的国家会兵戎相见。
  •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出现过兵戎相见的局面。这种情况,并不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
  • 中国政策的基点在于保证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不惜与世界头号强国兵戎相见,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 也是一个遗憾,因为中日之间还有成堆的其他问题? ?台海紧张,油气田开采和岛屿的争夺? ?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协商才能更好的解决,而不是像中韩过去有时候兵戎相见这种方式。
  • 苏联政策的基点在于实现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的战略,不失时机地扩大苏联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但在苏联本身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则力求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中国政策的基点在于保证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不惜与世界头号强国兵戎相见,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兵开头的词语: 兵灾 兵爪 兵诛 兵盟 兵木 兵轮 兵精粮足 兵具 兵乱 兵隶 兵粮 兵储 兵刀 兵队 兵额 兵饥 兵戟 兵暴 兵不污刃 兵不接刃

戎结尾的词语: 豲戎 护戎 狐裘蒙戎 和戎 鬼戎 干戎 伏戎 冯戎 封戎 蕃戎 典戎 大戎 蹙戎 从戎 陈戎 参戎 布戎 秉戎 兵戎 边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