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臧词语解释
否臧
1. 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
▶《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
▶孔颖达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
▶《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唐·白居易《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范仲淹《用天下心为心赋》:“于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谏官,并准有唐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
2. 品评,褒贬。
▶《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唐·刘商《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宋·叶适《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于建安、元祐之文也。”
否臧造句
- 曰:‘师出以律,否臧凶兵。
- 奋臂而攘袂兮,指点而否臧。
- 否臧太常议,面折二张势。
-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 阴阳潜感,否臧前镜。
- 后必非笑,将来否臧。
- 否臧(pǐzàng):俗作臧否,犹言好坏、得失。
- “否”是恶,“臧”是善,“否臧”即善恶得失。
- 《<茶经>序》:“《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
- 三国魏嵇康《卜疑》:“宁斥逐凶佞,守正不倾,明否臧乎?
- 【示例】天下幕职、州县官上书言事,凡民俗利害,政令否臧,并许于本州附传置以闻。
- ”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然后明察否臧,精考真伪,得人者行进贤之赏,谬举者坐不当之辜。
- 图,秦观(一o四九至一一oo)为之记曰:“昔戴达常画佛像,人有所否臧,辄窃听而随改之,积年而就。
- 文章借古讽今,“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对当时从政之人不辨政治是非进行了公开批评。
- 昨据贡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试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辞臣再今考覆,庶泾、渭之不杂,免玉石之相参。
- 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 且以金城当将相之任,作心膂之臣,或有谋之否臧,政之颇类,夫人尝以文制事,必考而咨之,是以金城终然允臧,大扬休命。
- 课经史者,又第搜罗笺注,否臧人物,求能与诸生讲明圣贤之道,考镜治乱之本,实践返己之修,以务成明体达用之学,则千不二、三闻焉。
否开头的词语: 否屈 否运 否定判断 否口 否妇 否德 否败 否剥 否道 否极阳回 否终则泰 否桑 否心 否终斯泰 否去泰来 否塞 否滞 否闭 否鬲 否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