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讳词语解释
国讳(国讳,国讳)
1. 犹国丧。
▶《宋书•萧思话传》:“下官近在歷下,始奉国讳……奉被今教,果出虑表,重增哀惋,不能自胜。”
▶《南齐书•礼志上》:“且晋武之崩,又其学犹存,斯皆先代不以国讳而废学之明文也。”
▶《陈书•儒林传•沈文阿》:“今国讳之日,虽抑哀于玺绂之重,犹未序于君臣之仪。”
2. 指皇帝的名讳。
▶《隶释•石经论语残碑》:“汉人作文,不避国讳。
▶威宗讳志,顺帝讳保,石经皆临文不易。”参见“避讳”。
国讳网络解释
規避國君的名諱。專制時代,臨文書寫遇有皇帝的名字,每每有所避諱,有時缺筆,有時則以他字代替。亦作「公諱」。
国讳造句
- 安有使邻国之君,避国讳者哉?
- 以上介绍,概称“国讳”。
- 史为国讳,无足怪也。
- 则疑其为中国讳之。
- 奏陈:国讳印色蓝易浓溷,请钱粮事独朱印。
- 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
- 师安石,字子安,清州人,本姓尹氏,避国讳更焉。
- 另外避讳对墨的影响,封建社会有国讳与家讳之说。
- 今国讳之日,虽抑哀于玺绂之重,犹未序于君臣之仪。
- 祝公亮(1294~1375),原名大明,避国讳,改大朋,官桥村人。
- 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
- 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为避国讳,改名警延,其后住大阳山。
-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
- 建元四年,太祖崩,琨闻国讳,牛不在宅,去台数里,遂步行入宫。
- 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
- 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论理观念的体现。
- 因“榴”字和“?”字谐音,犯了国讳,为避讳改“石榴”为“金樱”。
- 师拓(约公元1193年前后在世)本名尹无忌,后因“避国讳”改名师拓,平凉人。
- 国有“国讳”,家有“家讳”,不光皇帝的名字,父祖乃至尊长的名字都要避讳。
- 但比起国讳,家讳中寄寓着对长辈们的亲敬、崇仰与怀念之情,带有更多的自发生。
国开头的词语: 国闻 国职 国音 国刑 国财 国祸 国无宁日 国厩 国备 国嗣 国讨 国防军 国祀 国恶 国司空 国记 国仇家恨 国教 国富民安 国患
讳结尾的词语: 护讳 国讳 官讳 公讳 革讳 干讳 奉讳 犯讳 抵讳 大讳 触讳 斥讳 称讳 惭讳 不可讳 不讳 避讳 辟讳 襃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