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寓词语解释
寄寓
1. 旅舍。
▶《国语•周语中》:“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臺于夏氏。”
▶韦昭注:“寓,亦寄也。无寄寓,不为庐舍可以寄寓羁旅之客也。”
2. 没有正式户籍而客居的人。
▶《韩非子•亡徵》:“公家虚而大臣实,正户贫而寄寓富,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3. 谓失国之君羁留在外。
▶汉·刘歆《遂初赋》:“怜后君之寄寓兮,唁靖公于铜鞮。”
4. 借住,暂居。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上》:“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归陛下藩方,且欲于河中寄寓,进退行止,伏候圣裁。”
▶清·李楷《<嵞山集>序》:“夫家者,异于游歷与寄寓也。”
▶郁达夫《沉沦》二:“将要到他寄寓的旅馆的时候,前面忽然来了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
5. 指暂居的地方。
▶巴金《神鬼人•神》:“要不是你把这个叫做长谷川的朋友介绍给我,那么我绝不会找到这么一个安静的地方做我的寄寓的。”
6. 谓文艺作品寄情托兴。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毂》:“辞多寄寓比兴之作,无不知名。”
▶清·侯方域《宋牧仲诗序》:“读宋子《古竹圃》诗,乃知欧公之序圣俞,特有所寄寓感慨。”
▶秦牧《艺海拾贝•知识之网》:“契诃夫这篇小说给我的印象很深,里面所表现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既嘲笑了所谓‘上流社会’,也寄寓了一些虚无思想。”
寄寓网络解释
◎寄寓jìyù
(1)[live away from home]∶寄居,依附
寄寓于表。——《资治通鉴》
(2)[consign;commit]∶寄托
他借用典故,寄寓新义,来表他的决心
暫時寓居。舊五代史.卷二十五.唐書.武皇本紀上:「臣今身無官爵,名是罪人,不敢歸陛下藩方,且欲於河中寄寓,進退行止,伏候聖裁。」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妾本長安人,父母貧,攜妾寄寓平凉,手藝營生。」亦作「寄居」。
旅館。國語.周語中:「國無寄寓,縣無施舍,民將築臺於夏氏。」
於文藝作品中寄情托興。清.侯方域.宋牧仲詩序:「讀宋子古竹圃詩,乃知歐公之序聖俞,特有所寄寓感慨。」
寄寓近义词
寄予寄于
寄寓造句
- 这种专一性可能寄寓在分子的碱基对顺序之中。
- 杰姆来到玛丽寄寓的住所,她依然在生死线上挣扎。
- 我寄寓在一个很不错的老村舍里。
- 正貌明侵式所具础错社重的赃b ,也是一握文化寄寓的圈摄。
- 春来了只有向人的身心里寄寓,添了疾病和传染,添了奸情和酗酒打架的案件,添了孕妇。
- 异军突起的港产厦语片和潮语片亦不容忽视,反映了侨商和华侨观众透过方言片所寄寓的感情。
- 主要根据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浅白的描述,而又寄寓本身的文化特色,字数不超过5万中文符号。
- 人若死后,灵魂逸出肉体便要寻求新的所寓形体,如果必不得已,它会寄寓于某个动物或者较低的生命形态。
- 我们尝试从他著作的理解将文字画分类,并探索他在文字画创作里所寄寓的内涵。
- 对待历史的高度主观化和广泛运用表现主义的叙事技巧,使《故事新编》渗透著强烈的主观表现意味,也寄寓著鲁迅针砭时弊,坚持文明批判的现实立场。
- 认为,在“同人杂志”的编辑理想中,胡风寄寓了推进国人思想和文坛大环境现代化的热切企望,这使得“胡风集团”的文化运作方式呈现出某些“公共领域”的因素。
- 摘要阎连科在对河洛故土耙耧山乡的守望与书写中,塑造了“贤妻” “良母”式的女性形象,既寄寓着作家的女性崇拜心理,又有着鲜明的河洛理学文化意蕴。
- 黄宾虹之所以坚持此论,当出于四个原因:是对“五四”否定文人画的思潮而发,且具有总结此后“美术革命”经验教训的意义;源于“国粹”意识,是对绘画民族性的体认;是黄氏植根绘画史实,糅合多种地方文化的观念之体现;寄寓了借古开今、立足创造的意愿。
- 摘要通过对孔子“何以”及“如何”创作《春秋》的考察,汉代今文经学家在《春秋》释义过程中引领出的关于“文”的看法和观念形成一套经学文论话语,其实质是如何在语文写作中寄寓王道理想。
- 拓荒者》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作者通过这些形象所寄寓的对土地的眷恋、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坚定追求,指出正是由于她对这些美德的推崇使她博得了“物质文明过程中精神美的捍卫者”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