惚恍词语解释
惚恍亦作“惚怳”。
1. 混沌不分;隐约不清。
▶《文选•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李善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桃源之失路。”
▶明·宋濂《赣州圣济庙灵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难知。”
2. 迷迷煳煳。多指神志方面。
▶晋·葛洪《抱朴子•酒诫》:“夫风经府藏,使人惚怳。”
▶唐·张说《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
▶清·李渔《怜香伴•狂喜》:“都只为竞风流只恐人强,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这倾城模样。”
▶清·恽敬《鸡鸣说》:“盖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3. 游移不定。
▶晋·木华《海赋》:“廓如灵变,惚怳幽暮。”
▶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中•秋风枢》:“予欲下诣清泠之渊,以明月为馆,以文贝为堂,天吴九首,变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惚恍网络解释
混沌不清。文選.潘岳.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神志迷糊。唐.張說.東山記:「雲木虛吟,惚恍疑夢。」
惚恍造句
- 重温旧事,惆怅天涯,惚恍江州。
- 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
- 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 ”“恍惚”应与下句押韵为“惚恍”。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芴芒(惚恍)。
- 《登台赋》云:“阅锦城之翠微兮,默然而惚恍。
- 该女形容惚恍,视生良久,低声道:“比翼何如?
- 《愁阳春赋》:“荡漾惚恍,何垂杨旖旎之愁人。
- 凡人老至目衰,视象不能敛聚,一如云雾蒙蔽,惚恍不真。
- ”唐李白《愁阳春赋》:“荡漾惚恍,何垂杨旖旎之愁人。
-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 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它就是「惚恍」。
- 指顾间,望见一大城,其雉堞穹崇,沟洫深浚,余惚恍不知所自。
- ”而且“语气皆含姑妄言而姑妄听之意,使通篇有惚恍迷茫之致。
- 《淮南子》载:“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手微惚恍,不能揽其光也。
- 潢漭惚恍,若存若亡,五目不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冥冥窈?,谁见谁晓?
- ”高诱注云:“天道广大,手虽能微,其惚恍无形者,不能揽得日月之光也。
- 凭轼西征,自京徂秦,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 老子“惚恍”和“恍惚”的理论,建立了人类科学的思维学,打开了中国齐辑(即逻辑)结构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