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悱(fèn fěi)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愤悱词语解释

愤悱(愤悱,愤悱)

 1.    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穨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宋·苏轼《跋所书<清虚堂记>》:“今子由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明·方孝孺《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睹眇论则以为恒言也。”

 2.    愤慨,怨恨。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卢文纪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

▶明·沈德符《野获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司马子长云‘主上以倡优畜之’,此非诚言,乃愤悱之词也。”

愤悱网络解释

鬱悶不舒。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既而憤悱之氣,思有所洩。」

愤悱造句

  • 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
  • 所以,作者借诗歌倾泄胸中的愤悱之情。
  • 空多愤悱,未暇承命。
  • 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
  • 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
  • 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
  • 今吾以微妙之法言,不待人之愤悱而轻以与人,岂不过哉?
  • 。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
  • 正当王政君愤悱郁结、长吁短叹之际,宫人来报,太保王舜求见。
  • 今读其书,则于师友情谊,时事感怀,民间疾苦,均有激昂愤悱之情。
  • 出处宋?张咏《乖崖集》:“??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 癸卯南昌熊子访不佞于京师,?然?诿,意谓必纂是编,乃有以答海内学者之愤悱
  • 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清陈梦雷《绝交书》:“不孝虽箝口结舌於绝域,而乡里愤悱,朝绅公论,从此而起。
  •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今乃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
  • 隐于故山,课家僮耕耘,夏雨秋云,陶然自足,接引后进时,为披衷道古,逢言其学从愤悱中得。
  • 《乞重修太学条制疏》:“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 长生一见,爱其骨格清秀,音吐不凡,留侍几杖,于洒扫应对之间,愤悱郁积之地,投以正法而启发之。
  • 这里的“英雄泪”,是爱国豪杰之泪,因之并不含有任何颓丧气息;相反地,它还蕴藏着一种令人愤悱启发的积极力量。
  •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入一种“愤悱”状态,教师认为学生讨论可使思考问题更全面,通过恍然大悟得出结论更高兴。

愤开头的词语: 愤盛 愤厉 愤媿 愤薄 愤怫 愤心 愤烈 愤盈 愤时疾俗 愤愧 愤结 愤耻 愤积 愤踊 愤隔 愤咤 愤惋 愤疾 愤气 愤沮

悱结尾的词语: 愤悱 悱悱 恻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