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经厂词语解释
汉经厂(汉经厂,汉经厂)
明代内府印经机构之一。专印汉文佛经,区别于印制少数民族语文如藏文、蒙文佛经的番经厂。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皇城内旧设汉经厂内臣若干员,每遇收选官人,则拨数十人,习念释氏经忏。”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第三章第二节:“明代司礼监专设的印刷经卷的机构称经场,有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
汉经厂造句
- ”明成祖时,番经厂与汉经厂?并列。
- 汉经厂是念习释家诸品经,也戴僧帽,穿袈裟。
- 又东为三厂遗址;明置番、汉经厂,道经厂于此”。
- 又东为三厂遗址,三厂乃明代所设置之翻经厂、汉经厂、道经厂。
- 胡同内3号原为明建隆长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原为汉经厂外厂。
- 。法渊寺原址为明代番经厂和汉经厂,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为法渊寺。
- 明代的番、汉经厂,是负责刻印藏文经籍及承担皇室御用佛事活动的重要机构。
- 顺治时清世祖还宠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汉经厂等依然存在,内府刻书当仍由宦官掌管。
- ,为明成祖朱棣令京师铸钟厂铸造,先放在汉经厂,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雍正年间移至觉生寺。
- 永乐大钟1420年前后从铸钟厂竣工,首先运到汉经厂,万历年间移至万寿寺,清乾隆年间又搬迁到觉生寺。
- 嵩祝寺为明代番经厂和汉经厂遗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创建,为蒙古活佛章嘉胡图克图的宗教活动场所。
- 清雍正十一年(1733),在明番经厂、汉经厂的旧址上建嵩祝寺,为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章嘉胡图克图活佛在京驻所。
- 刻藏的地点在北京,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祝崇寺内的汉经厂(寺内还建有收藏明版藏文《大藏经》的番经厂)。
- 主要用做藏经卷,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
- 嵩祝院原为明代番经厂、汉经厂的所在地,张居正在《番经厂记》中记述了番经厂创办的经过:“番经来自乌思藏,即今喇嘛教。
- 又拣年轻内监二十人,改服道装,学诵经忏等事,所有乾清宫、坤宁宫、西天厂、西番厂、汉经厂、五花宫、西暖阁、东次阁等,次第建醮,几将九天阊阖,变作修真道院。
- 铸好后存放在汉经厂(遗址在产今嵩祝寺一带),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才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起来,并为它专门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由六个和尚专司撞钟之职。
- 据《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九载:“法渊寺在嵩祝寺东,智珠寺在嵩祝寺西”,“明番经厂、汉经厂今为嵩祝、法渊三寺”;《京师坊巷志稿》卷三载:嵩祝寺东有法渊寺,西有智珠寺。
- 但据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所绘,嵩祝寺之东为番经厂、汉经厂两组大型建筑,而嵩祝寺与两经厂之间并无可容法渊寺之地,应是将两经厂改建为法渊寺,《京师坊巷志稿》的记载不够精确。
- 楼长21.7米,宽18.3米,高12米,属典型的宫殿式建筑,现藏有万历四年内阁首辅申时行题写的“敕赐智果寺”匾,并保存有明“慈圣宣明肃皇太后所赐”佛经3000余卷、4178册,属于明北藏,大内祝崇寺汉经厂印制,经折装,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乃至欧亚佛教的重要史料。
汉开头的词语: 汉典 汉区 汉籍 汉学家 汉儿 汉胪 汉帝杏 汉将 汉军 汉葱 汉军缺 汉仪 汉档房 汉缺 汉注 汉大心实 汉阴诮 汉畤 汉碑 汉帜
厂结尾的词语: 豁厂 花厂 化人厂 闳厂 核电厂 汉经厂 逛厂 工厂 饭厂 番经厂 发电厂 东西厂 东厂 电厂 道经厂 船厂 出厂 车厂 车辆厂 博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