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词语解释
汉调二黄(汉调二黄,汉调二黄)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
▶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汉调二黄造句
- 1959年开设汉调二黄与道情两班。
- 汉调桄桄、汉调二黄科班。
- 在抗日战争前后,汉调二黄一度衰落。
- 及汉调二黄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
- 汉调二黄科班。
- 30年代即组建汉调二黄戏班,直至50年代尚活跃于城乡舞台。
- 汉调二黄向以木偶、皮影与人演大戏三种形式在民间流传。
- 这些班社和名艺人,对汉调二黄的发展和延续起过重要的作用。
-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举办庙会,公演汉调二黄5天,热闹非凡。
- 汉调二黄在陕西的班社遗迹,因明、清两代战争破坏,已难查寻。
- 汉调二黄科班,清咸丰十年(1860),由范仁宝(驴子)创建于安康。
- 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
-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戏曲剧种。
- 》中吸收传统剧目,七擒孟获》的汉调唱腔,创造了“汉调二黄”,更为脍炙人口。
- 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在艺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
- 汉调二黄的行当,分为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
- 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 姚正为乡坤,喜好汉调二黄,是年于龙驹寨招收各地学员四十名,聘请汉调二黄著名演员贺鸿生等任教,共培养了两期学生。
- 2003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汉滨区“陕西汉剧(汉调二黄)之乡”称号,2006年,汉剧(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 汉调桄桄在秦腔基础上与当地语音、音乐结合,并吸收汉调二黄、川剧、昆曲等姊妹艺术之长而形成,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南北结合,东西渗透,相互过渡的艺术特征。
汉开头的词语: 汉典 汉区 汉籍 汉学家 汉儿 汉胪 汉帝杏 汉将 汉军 汉葱 汉军缺 汉仪 汉档房 汉缺 汉注 汉大心实 汉阴诮 汉畤 汉碑 汉帜
黄结尾的词语: 浑黄 昏黄 黄黄 黄 槐花黄 槐黄 怀黄 画黄 花黄 鸿黄 汉调二黄 官黄 官样黄 寡黄 古黄 龚黄 宫黄 蜂黄 焚黄 飞苍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