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八里词语解释
汗八里元代的大都(今北京市)突厥语称之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城、汗城。
▶鲍昌《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二七章:“大元一统,你是那举世闻名的汗八里,城围万丈,鼎立三宫。”
汗八里造句
- 人们把糖从此地运往汗八里城,供宫廷食用。
- Khanbalik,意为“皇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 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卢沟桥为“汗八里的美丽石桥”。
- 次年,以中都为大都,蒙语称为(汗八里)(意即汗城)。
- 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
-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汗八里(北京)建立中国第一个主教区。
- 元大都\n或称大都,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
- 元大都,或称大都,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
- 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
- 第一封信于1305年1月8日,发自汗八里,第二封信写于1306年2月复活节前的第五旬主日。
- 北京曾是金、元、明的首都,庞迪我将汗八里(王城)比定为北京大致是正确的。
- 。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 明初的都城是南京,这一时期中国的王城是南京而非北京,因此不能将汗八里全部比定成北京。
- 冯承钧在其注释中认为“汗八里犹言汗城”,并引宋君荣神甫的考证说:“汗(can、khan)犹言帝王。
- 城市的繁荣大都被称为“汗八里”,当时不仅是大汗的京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
- 孟高维诺接受当时的教宗尼各老四世的派遣,前往远东,并一二九三抵达汗八里(今天的北京)。
- “木卡姆”乐舞已成为大都(汗八里,即北京)和上都(开平)演出的重要节目,至今新疆地区仍保留“十二木卡姆”。
- 教皇克莱门特(Klement)根据他的要求派了7名教士来到中国,同时任命他为汗八里大主教,总管东方的教务,在他手下有7名主教。
- 》一书中也表示,该词源自突厥语中的‘皇城’(han-baliq??汗八里)词,拉希德1291-1293年与和德里14世纪20年代的作品中,也提到同一词汇,显然是当时中亚细亚人对北京的叫法。
- 许均主编《中国翻译史》称庞迪我(Didace de Pantoja,1571-1618):“他纠正了西方学者认为在中国北部还有一个呼为‘震旦’(Cathay)的国家的错误概念,断言‘震旦’即中国的另一个称谓,而汗八里(Cambalu)就是北京。
汗开头的词语: 汗渍 汗禢儿 汗栗 汗溶溶 汗汪汪 汗迹 汗褟儿 汗喘 汗席 汗不敢出 汗羞 汗鳖 汗塌 汗流洽背 汗斑 汗漉漉 汗液 汗出洽背 汗脚 汗药
里结尾的词语: 浣衣里 阛里 华里 互为表里 后手里 衡里 黑影里 黑地里 皓月千里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豪牦之差,将致千里 毫厘千里 蒿里 行间字里 汗八里 海底两万里 海里 贵里 归里 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