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冥词语解释
沈冥亦作“沉冥”。
1. 谓幽居匿迹。
▶汉·扬雄《法言•问明》:“蜀庄沈冥,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
▶李轨注:“沈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
▶《宋书•袁粲传》:“席门常掩,三径裁通,虽扬子寂寞,严叟沈冥,不是过也。”
▶清·钱谦益《奉诏削籍南归》诗:“尘世荣枯通与苓,蜀庄只合老沈冥。”
2. 指隐居的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阮光禄在东山,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怀。有人以问王右军,右军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沈冥,何以过此!’”清·戴名世《<左尚子制义>序》:“余飘泊四方,卖文以煳其口,未有访沉冥而叩寂寞者。”
3. 低沉冥寂。
▶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沈冥消意气,穷饿耗肌肤。”
▶明·唐顺之《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诗:“老去门徒多谢遣,病来意绪转沉冥。”
▶王统照《号声》:“这样悲壮与激沉的声音只宜于黑暗中的远听,不合于在绿荫下与柔静的光色中作愉悦的闻赏?然而我听了也没有极大的憎恶与沮恨的意念,只感到沉冥,低怨的分量比其他的分量多。”
4. 昏暗;幽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蛾》:“返至山中,日已沉冥,两足跛踦,步不能咫。”
▶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十二:“烟树隔沉冥,苍茫沓难睹。”
5. 犹埋没,沉沦。
▶唐·皎然《苕溪草堂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蹈善嗟沈冥,履仁伤堙阨。”
▶宋·范成大《次韵庆充避暑水西寺》:“兹游岂易得,未用叹沉冥。”
6. 沉迷。
▶清·方苞《书<儒林传>后》:“汉之文学虽非古,犹以多诵为通经也;又其变遂滥于词章,终沉冥而不返焉。”
7. 佛教语。犹幽冥。亦指幽冥中人。
▶《楞严经》卷四:“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宋·陆游《安隐寺修钟楼疏》:“浮翠流丹,倘复还于巨丽;撞昏击晓,实大警于沉冥。”
沈冥造句
- 《法言?问明》:“蜀庄沈冥。
- 休迹忆沈冥,峨冠惭?白辱。
- 自从沈冥耽幽趣,城中故人隔烟雾。
- 休迹忆沈冥37,峨冠惭?穴辱(愈)38。
- 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沈冥不愿醒。
- 放言杯酒间,沈冥不知倦。
- 蜀严既沈冥,寡营协幽尚。
- 37韩醇云:“《扬子》:‘蜀庄沈冥。
- ”李轨注:“沈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
- “沈冥”以下八句:即景抒情,结出诗旨。
- ”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沈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
- 所处席门常掩,三径裁通,虽扬子寂漠,严叟沈冥,不是过也。
- ’”钱仲联云:“《法言》李轨注:‘沈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
- 有以问王羲之,羲之曰:“此公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沈冥,何以过此!
- ?散以檀那,离於染著,景?岁,请罢赋邑,蠲属官,遂沈冥,从省旷,书上而制违之。
- 这时清森卓拔的山居又笼罩上一层凄迷空漠的色调,于是诗人自然从这“沈冥”之境中生发出了前述的感想。
- 自君之亡,有子贡山梁之行,故追述其事,粗举其显露易知之数,沈冥幽微、深奥广远者,遗之精通君子,将自赞明之也。
- 傲岸荣悴之际,颉颃龙鱼之间,进不为谐隐,退不为放言,无沈冥之韵,而希风乎严先,徒费思于赞味,摹《洞林》乎《连山》,尚何名乎!
- 这样写并非故意玩弄技巧,而是为起处即造成峻拔的形态,再借中段的“沈冥”气氛烘托,使结末慨叹无“同怀客”,深沉而有孤芳自赏之致。
- 这沈冥中有傲兀之意的景象正是谢客以幽愤之怀论玄妙之理心态的写照,正与末段抒情议论中“心契九秋?,目玩三春荑”??心同深秋贞木之坚挺,神同三春柔叶之舒闲相应,于是融情入景更转为景情理圆融一体,足见谢诗命意造景之深曲。
沈开头的词语: 沈锢 沈厄 沈范 沈骸 沈累 沈困 沈痗 沈瞀 沈枪 沈生 沈退 沈阻 沈愈 沈垽 沈饮 沈滓 沈整 沈翳 沈宴 沈犀
冥结尾的词语: 混冥 浑冥 昏冥 晦冥 豁冥 鸿冥 鸿飞冥冥 戆冥 甘冥 风雨晦冥 钝冥 洞冥 颠冥 宕冥 丹冥 大冥 重冥 憃冥 尘冥 沈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