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俗词语解释
济俗(济俗,济俗)
救治世弊。
▶晋·葛洪《抱朴子•地真》:“以聪明大智任经世济俗之器而修此事,乃可必得耳。”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进有攸往之利,退无濡尾之累,明哲以保身,宣化以济俗。”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说体则虚无之旨可涉入老·庄,说明则儒在济俗,佛在治心,二者亦同归而殊途。”
济俗造句
- 道教名流葛洪亦称: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为也。
- 这也是经济俗语“盛世之古董,乱世之黄金”的来源。
- 《聊斋志异?跳神》:“济俗: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
- 吾常铭之于心,布之与物,弘化济俗,不敢斯须辄有怠替。
- 唐欧阳炯《大游仙诗》:“囊中隐诀多仙术,肘后方书济俗人。
- 南朝?齐?谢镇之《与顾道士书》:“运十力以摧魔,弘四等以济俗。
- 德济门外晋江下游筑有顺济俗称新桥,因街靠近桥头取名新桥村委会。
- 晋葛洪《抱朴子?地真》:“以聪明大智任经世济俗之器而修此事,乃可必得耳。
- 大夫修之者,文子相鲁,妾不衣帛;晏婴相齐,鹿裘不补,亦能匡君济俗,兴国隆家。
-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进有攸往之利,退无濡尾之累,明哲以保身,宣化以济俗。
- 而进选之举既隳中代,登造之律,未闻当今,必欲丰本康务,庇人济俗,匪更??,奚取九成。
-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匡时济俗,罔不率繇。
- ……夫升降俯仰之教,盘旋三千之仪,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
- 系效法华严三昧观直心中之十义,共分族姓、游学、削染、讲演、传译、著述、修身、济俗、垂训、示灭等十科,网罗一代事迹。
-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说体则虚无之旨可涉入老庄,说明则儒在济俗,佛在治心,二者亦同归而殊途。
- 接华彦于汝坟,润枯毙于荆汉,超管鲍之遐踪,信灵评乎炳焕,是以□化泉流,芳□鸿奋;耀仁阐于权舆,济俗侔乎皇训;群公伟焉,弓旌盈路。
- 清康熙《广济县志》载称“广济俗多朴茂,民爱稼穑,士喜读书,以孝友为先,然气人椎(注:意为朴实)而戆(注:音壮,意为厚道而刚直)”。
- 实际上,西方虽然在俗世生活中重功利、重物质,可是在俗世生活外还有宗教生活,可以使人在这个领域内吸取精神的资源,以济俗世生活的偏枯。
- 全书以十心为类,即族姓广大心、游学甚深心、削染方便心、讲演坚固心、传译无间心、著述折伏心、修身善巧心、济俗不二心、垂训无碍心、示灭圆明心。
- 康熙《广济县志》载称:“广济俗多朴茂,民爱稼穑,士喜读书,以孝友为先,然其人椎(注:意为朴实)而戆(意为厚道而刚直)”人民群众敦厚淳朴,勤劳克俭,重孝义,知廉耻,勇悍倔强的习性世代相传。
济开头的词语: 济俗 济恤 济助 济私 济济荡荡 济化 济和 济侈 济拔 济苦怜贫 济民 济难 济济师师 济濡 济贫 济人 济困扶危 济世匡时 济运 济世之才
俗结尾的词语: 济俗 嫉俗 疾俗 讥俗 激贪厉俗 积俗 积习成俗 溷俗 混俗 惛俗 秽俗 毁风败俗 化民易俗 化俗 化民成俗 哗世动俗 恒俗 和俗 骇俗 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