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身灭智词语解释
灰身灭智(灰身灭智,灰身灭智)
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亦作“灰身泯智”。
▶明·智旭《教观纲宗》:“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盘。”
------------------------------
灰身灭智
补证条目
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蓝吉富《灰身灭智与寂灭无为———早期印度佛教的解脱观》:“这种身心状态全部消失的境界,就是中印大乘佛教界所说的‘灰身灭智’。”
灰身灭智成语解释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灰身灭智造句
- 盖无余涅盘者,灰身灭智,一有情都灭也。
- 二乘灰身灭智。
- 此是别教果头之佛,与藏通二教之佛业缘已尽、灰身灭智者不同。
- 家则认为不论声闻、缘觉、菩萨等,最后均归于‘灰身灭智’之状态。
- (2)小乘教?说我空之理,修无我之观智,以断三毒,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乃至灰身灭智,永离诸苦。
- 阿罗汉,堕偏真涅盘,他不变不随缘,他也不度化众生,灰身灭智;这是第三种,佛不赞成,佛常常喝斥他们。
- 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恶,但修无我观智,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乃至得阿罗汉果,灰身灭智,方断诸苦。
- 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盘,是为有余涅盘;《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盘,是为无余涅盘。
- 其含义之一是永远进入涅盘的最高境界,不再有生死轮回,即“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死而除去世间的烦恼是为修行的理想境界。
- 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教人「灰身灭智」,证阿罗汉做「自了汉」,对世事不闻不问,不发大心出来救度众生云云。
- 其中复有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
- 所以至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与群有永分,浑尔与太虚同体,寂焉无闻,泊尔无兆,冥冥长往,莫知所之,其犹灯尽火灭,膏明俱竭,此无余涅盘也。
- 《金光明经》并不主张“灰身灭智”作为人生的最终解脱,恰恰相反,正因为此身的毫无可取留恋之处,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个身躯,“发大悲心”,“作无上业”,即为佛法、为佛教事业献身。
- 【涅?】了生死入清净海也,有四种:一自性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盘,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盘,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此三种根本不彻底,仍为有余;四无住处涅盘,悲智双运,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断灭涅盘,乃真无住处,此为无余涅盘,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盘。
灰开头的词语: 灰念 灰蜨 灰朽 灰失失 灰沙 灰气 灰壤 灰容土貌 灰殒 灰动 灰礶 灰酒 灰戮 灰浆 灰弭 灰木 灰簇簇 灰槽子 灰不济 灰不答
智结尾的词语: 机智 积智 慧智 灰身泯智 灰身灭智 慌张慌智 诡智 鬼张鬼智 矜愚饰智 寡智 故智 鼓智 根本智 福智 凡智 伐智 二智 独智 斗智 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