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不及掩耳(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疾雷不及掩耳词语解释

疾雷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

▶《六韬•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

▶《旧唐书•李靖传》:“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明·沈采《千金记•破赵》:“暗度陈仓者,将燕、齐、赵、魏掠兵战将一鼓而下,正所谓疾雷不及掩耳,预使万军背水为阵。”

疾雷不及掩耳网络解释

雷聲突然響起,使人來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動迅速,令人措手不及。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塞兒領著這三百人真個是疾雷不及掩耳,殺入府裡來。」文明小史.第七回:「趁此天色尚早,他們或者未必起身,給他們個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網。」亦作「疾雷不及塞耳」、「迅雷不及掩耳」。

疾雷不及掩耳成语解释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 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疾雷不及掩耳近义词

迅雷不及掩耳

疾雷不及掩耳造句

  • 同“疾雷不及掩耳”。
  • 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 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古今文士有改之者。
  • 出处:《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 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古今义士未有改之者。
  • 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
  • 示例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 是以,疾雷不及掩耳(傅子《意林》引此句均作‘不暇’,隋唐作‘及’与此同。
  • 。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 既而苻坚命王猛伐燕,谓猛曰:当先破壶关,平上党,长驱趋邺,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时燕都在邺。
  • 疾雷不及掩耳”,这是军事上的格言,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古今的有志之士从没有改动过它。
  • 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 王?说谅曰:“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据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 朝廷下令,使陆奥国立刻发兵2000人救援秋田,为了赶时间,让国府自备粮草,并嘱咐“兵家所谓疾雷不及掩耳也”。
  • 诚非轻军远人,继之诡谋仓率所办,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
  • 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 〖出处〗《隋书?杨谅传》:“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掳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 ?石勒载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旧唐书?李靖传》也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 其迅猛的进攻态势正如《六韬》所讲:“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疾开头的词语: 疾雷不及掩耳 疾医 疾驶 疾趋 疾疟 疾疢 疾风扫秋叶 疾号 疾劲 疾风彰劲草 疾雷将 疾言遽色 疾徐 疾亟 疾行 疾速 疾首蹙頞 疾革 疾风暴雨 疾视

耳结尾的词语: 疾雷不及掩耳 黄耳 焕耳 缓耳 咶耳 槐耳 哗耳 护耳 轰雷贯耳 黑木耳 嘿耳 赫歇耳 禾耳 禾生耳 禾头生耳 骇耳 聒耳 贵耳 贯耳 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