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伎(qiū cí jì)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龟兹伎词语解释

龟兹伎(龟兹伎,龟兹伎)

 1.    乐舞名。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絃、横笛、笙、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钹二。舞者四人。”

▶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龟兹伎,玉笛非关于阗工。”

 2.    指擅长龟兹乐舞的歌伎。

龟兹伎造句

  • 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入日本后或称伎乐舞。
  • 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龟兹伎,玉笛非关于阗工。
  • 开皇初(581年)定令置《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 隋文帝开皇初(581年)定令置《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 隋代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①《国伎》、②《清商伎》、③《高丽伎》、④《天竺伎》、⑤《安国伎》、⑥《龟兹伎》、⑦《文康伎》(即《礼毕》)。
  • 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42年(贞观16年)将唐代宫廷燕乐九部乐增加为十部乐,有燕乐伎、清乐伎、天竺伎、高丽伎、安国伎、西凉伎、康国伎、龟兹伎、疏勒伎、高昌伎。
  • 伎乐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即我国的乐舞,由于隋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入日本后或称伎乐舞。
  • 唐初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清商伎(传统的旧有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在今新疆)伎。
  • 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①《国伎》、②《清商伎》、③《高丽伎》、④《天竺伎》、⑤《安国伎》、⑥《龟兹伎》、⑦《文康伎》(即(礼毕))。
  •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钹二。
  • 隋统一全国后,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各族及部分外国乐舞,制订《七部乐》:一、《国伎》;二、《清商伎》;三、《高丽伎》;四、《天竺伎》;五、《安国伎》;六、《龟兹伎》;七、《文康伎》,即《礼毕》。

龟开头的词语: 龟室 龟文 龟脑 龟屏 龟判 龟组 龟胜 龟津 龟纱 龟堞 龟繇 龟筒 龟辩 龟蜗 龟王 龟枚 龟契 龟瓦 龟逆 龟駞

伎结尾的词语: 国伎 龟兹伎 故伎 鼓舞伎 工伎 歌舞伎 歌伎 高縆伎 高絙伎 高丽伎 方伎 都卢伎 雕虫末伎 灯伎 倒舞伎 担幢伎 蹴瓶伎 橦末之伎 重施故伎 逞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