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大地充满一片祥和,却也让我陷入无限的沉思。
雨点酝酿着节日的气息,开启往昔艰辛的回忆,斑驳着一段苍凉的历史,烈士们的殷红热血让这个世界不停地旋转……
浩浩乎!英雄浩气长存,永垂不朽;浩浩乎!英雄驰骋沙场,义不容辞。浩浩乎!英雄血与战场,悲天悯人。正当国家面临危害时,正当国家面临灭亡时,荒凉的战场勾勒出一个个伟大崇敬的人物。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远离家乡,放下亲人,为了国家的昌盛,他们奔赴战场,众志成城。虽时而暴风骤雨,时而电闪雷鸣,时而飞霜满天,使战争残酷,无情的战场随时会夺去自己年轻的生命。纵使身处在帝国主义的残暴折磨,他们仍没有透露半点风声。大风呼呼,长衣飘飘,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他们仍昂首挺胸。哪怕身躯面临死亡的毒刑拷打,他们仍大义凛然。碧血丹心,轰轰烈烈,爱国之情,流芳百世。
雨越下越大,却阻挡不了绵延不绝的壮烈豪情。远方好似又传来英雄面临死亡的笑声。向革命烈士致敬,那些曾经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们。
雨停了,让我们在这清明之际献上一朵朵白花吧!
描写革命烈士的作文
在今年的清明节,我和姐姐去烈士陵园扫墓。当我看到了叶邦瑾的墓碑时,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巾帼英雄——叶邦瑾。因为,她是我平时在学习上的动力。
叶邦瑾,掘港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秀才,父母都是教师。这让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在1940年15岁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出色的抗日女战士。
16岁的叶邦瑾在新四军的队伍里,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她在农村访贫问苦,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妇女、青年抗日委员会,对地主开展“二五”减租运动,动员群众参加新四军,支持抗日前线,对新四军的烈军属进行优抚。她住在贫雇农的家里,吃的是麦片粥,冬天连热水也烧不起。他身上长满了跳蚤。这一切,她都不叫苦,无怨言,而以实现自己的革命愿望为乐,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对她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使她得到了新的温暖和力量。
1946年8月9日傍晚,她在群众家中开会,由于坏人告密而不幸被捕。在被捕后的一周里,敌人对叶邦瑾施加了惨无人道的酷刑。一次次鞭抽吊打,“灌肚肺”,“坐老虎凳”,丧心病狂的折磨她,用烧红的铁丝戳进他的胸脯……叶邦瑾一次次昏死过去,但是她始终坚强不屈。1946年8月17日下午,年仅21岁的新华社女记者叶邦瑾在如皋的县城东门外,呗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杀害了。临刑前,虚怯的敌人要把叶邦瑾的眼睛蒙起来,她英勇地甩着头,怒斥敌人:
“祖国的山河是人民的,为什么不准看!”
“我是为人民翻身做事的,千万人民会为我报仇!”
叶邦瑾高昂头颅,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
“自卫战争一定胜利!”
“中国共产党万岁!”
叶邦瑾牺牲了。全村的人民放声大哭都非常的伤心,有的甚至和日本鬼子拼了。
叶邦瑾那种一心一意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像叶邦瑾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为了国家才牺牲的,我发誓,我长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