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文化与公民道德

礼让文化: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之所以获得如此的美名就是从“礼仪”、“礼让”的文化传统中得来的。首先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礼”、注重“礼”。“礼”既是指“礼仪”、“礼节”、“礼貌”,又是讲“礼让”、“中和”、“谦敬”。而“礼仪”、“礼让”正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谦和与体谅。

今天,“明礼”作为我国公民道德规范之一,它不仅倡议要明“礼”,而且还要注重“礼”的实践。作为我国的公民,应该将“礼仪”、“礼让”渗透到公共场合和家庭生活中。

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特别强调“礼仪”。它要求待人恭敬热情,懂得关心人、尊重人,善于宽容,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知恩必报,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在礼仪之中又特别强调“让”。在《左传·

襄公十三年》中:“让,礼之主也。”意思是对他人恭敬、谦让、讲礼貌、有礼节,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礼,无以立也。”“恭而无礼则劳,慎不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貌似恭敬却无礼就会劳扰不安,做事谨慎却无礼就会畏缩胆怯,刚勇却无礼就会作乱,直率却无礼就会尖酸刻薄。可见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其矛盾冲突以及个人修身养心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礼仪就必然会出现。礼仪、礼让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讲礼仪,不会礼让,就成了一种社会问题。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人性都变得赤裸裸的,人际矛盾和冲突也就因此而扩大、激化;在公共汽车上,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老弱病残专座”一旁站着,一些年轻人却佯装不见,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有的还假装睡觉,一副爱莫能助、不屑一顾的样子。

愚昧无知,不懂规矩,也就不会有文明修养。私心太重的人,整天考虑自己的利益,怎么会对他人礼让?缺乏同情心的人,对什么都很冷漠,待人就不可能热情。心胸狭窄、好报复的人,吃了点亏就想报复,根本不可能“以德报怨”。骄傲狂妄的人,目空一切,又怎么能以礼待人?在社会上,总有些人缺乏文明道德修养,不懂得讲礼让。

但是讲礼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颇有难度。要不空谈,注意个人的文明和修养;在个人利益上,不斤斤计较,要强调谦让;要用社会公德、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礼让的实施;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公众的压力;还要注意从小培养,从小事中逐渐养成。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基础做起。

礼让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是对他人权利的承认,也是自己已经成长为个体的标志—

—它意味着你已经有对他人负责的能力。个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礼让文化的基础

,也是每个人现代意识的核心!它造就的是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得到尊重的公共文化。

公民道德: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就二十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可是能做到这二十字的人却寥寥无几。

现在,中国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要内容有八条: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七、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八、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但是目前,公民道德建设仍然还有有许多不利因素:

1.政府道德建设行为职责模糊

2.政府行为中的不道德行为

3.政府对道德建设的放任

所以公民道德建设中政府还有很多的行为的思考

1.加强政府自身道德建设

2.营造氛围与激励内求并举

3.加强道德建设管理,强化道德监督

4.实践道德推行个性化修养

5.青少年的道德建设(这是政府道德建设行为的关键)

道德建设是长期行为,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工程。其间还有反复。道德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反复性,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复杂性。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没有永不松懈的努力,没有全社会的协作,就不可能收到如期的效果。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