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朗月,辙思玄度

2015.5.18 天气:晴 地点:北京→南京

时至下午三点,拿着行李从清爽的车厢内随着人群鱼贯而出,一股闷热潮湿的气息席卷了全身。在这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连呼吸都微微有些停滞。汗如雨下,满脸通红,连导游都呵呵笑着,带着我们赶紧去另一个集合地点。

南京的大巴车与北京有些不同。北京的车高,是椅子高,上车并不费劲,可南京的车高,却是在上车处,足有四五个三四十厘米高的台阶,第一次走还真有些费劲,而相比之下海拔较低的座椅,倒让我们吃了点苦头。坐下去的时候因为失重被硌得生疼不说,腿脚也伸不开。一路三十分钟的车程,真真是苦不堪言。

2015.5.19 天气:晴 地点:南京中山陵、总统府、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来纪念馆之前,曾写过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论文。当时有南京的朋友这样跟我说:时隔这么多年,北京的现代学生怎么能体会那种义愤填膺。我想她可能是有点懂的,这感觉在我来到这里之后,变得愈加强烈。

这里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史实资料,走在烛光摇曳的展厅,零星闪烁着,两边均匀的涂抹了金粉的姓名墙上,刻满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一种莫名而来的酸涩感堵住喉咙,先前因快要闭馆,队伍又拖拖拉拉而产生的烦躁消失了,内心中没有太多的恐惧,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义愤填膺,只是突然觉得死亡和战争离我们很近。看到那些已逝者的照片,总觉得他们不该这样死于非命。他们应该在属于他们的那段人生中闲淡安逸的过一辈子,做个幸福或贫苦的布衣平民,和邻居聊聊家常,和邻家孩童玩着游戏上着学堂,人们浣衣洗菜,种地耕耘。而非那血池一般的河流,埋藏大片大片尸骨的万人坑。

他们都狰狞的倒下了。在这痛苦中躺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们会受到更多人的祭奠和朝拜,但那真的是他们想要的么?没人能够理解那段岁月他们是如何熬下来的,在死前又受到多少惨绝人寰的折磨。战争胜利后,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午夜惊醒的时候,是否还会心有余悸。

德国一名参加二战的将军曾写道:“说战争不可怕的人,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所以千言万语,抵不上进到这里来的一眼回眸。

滴答滴答,12秒,一个生命就这么流逝了……

2015.5.20  天气:晴  地点:常熟沙家浜

今天坐了3个多小时大巴车,才到沙家浜。那是个很美的地方,黑瓦白墙花格窗,小桥流水青石巷。方桌长凳的茶馆,假石深潭,绿竹猗猗,到处是古色古香的味道。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美丽安详的地方,曾经却战火弥漫,硝烟四起。谁又能想到,这里竟是红色教育基地,是国际作家交流中心?

浩荡五百人,坐在偌大的演出现场,演员们层出不绝的笑点,以及壮观的视觉效应,诙谐幽默的展现了当时发生在沙家浜的故事,一句“你们承不承认自己错了?”,一句“你们承不承认钓鱼岛是中国的?”煽动了在场每个人的情绪,这不仅仅是替万千中国人民的呐喊,更是对后人的警示和号召,谁都不能把错误完全归结于日本的侵华战争,更不能一味认为是清政府的腐败,才导致最终的结局。

历朝历代的更替,最终终结于懒政、封闭和安逸。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优越就会看不清现实,而盲目和幼稚,奢侈与华贵,不仅仅是贫富差距,地位悬殊,更在于人情世故,社会冷漠。鲁迅先生说“同样是火药,外国人拿来制造枪炮,国人却拿来敬神;同样是罗盘,外国人拿来航海,国人却拿来看风水;同样是鸦片,外国人拿来治病,国人却拿来当饭吃。”60年不断改革发展,对于生活在优渥当中的我们而言,“勤勉”或许更该成为永不抛弃的信念。

2015.5.21 天气:晴 地点:南京

今天去了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狮子林,它是黄氏的私人园林,相传是皇帝游园时,因在假山中转了一个时辰而没有走出来,写下“真有趣”三字,后改成“真趣亭”。

登临鎏金画舫,远处的檀木船,象牙白的石板桥,爬过假山,到“暗香疏影楼”上,那里楼梯连着楼梯,走廊连着走廊,山回路转,仿佛四周都是路,又仿佛无路可走。泉水清泠,草长莺飞,像世外桃源,又似连接时空的大门,楼外熙熙攘攘,楼内寂静安良。

木榫建筑,挂着灯笼;长砖地基,筑得小桥。稻草船、参天树、低花野草,一切都恍隔人世。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功名利禄,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镏铢必较。

“诶,来玩游戏了,天黑请闭眼!”

随着“法官”的一声令下,一切最终回到伊始的状态,好像一切都没发生,好像千年前的一场梦。

2015.5.22 天气:晴 地点:苏州→南京→北京

随着三天来气温与情绪的愈演愈烈,时间也像烈焰下的冰块,渐渐融化成一滩水。

寒山寺,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个景点,因为张籍的那首《枫桥夜泊》而颇负盛名。然而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却短暂即逝,再次坐上大巴车,心情没有来时那般轻松,是因为这几天来看到的种种?是对那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纪念馆的震惊,对沙家浜阿庆嫂的机智的赞叹,还是对这无数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刹老街的怀念?亦或是归来后学业上巨大的考验和压力。

苏州,南京,北京,这三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它们博大精深的城市精神,和温婉的气息包围着我们,从一棵草到一个人,从一片林到一座城,处处是我们所守护的,亦处处是守护我们的。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