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有温度的。充满温情的文章更容易打动人心。如果文章能以情动人,其实是找到了一条写作的捷径。只是,要让文章温暖起来、动人起来,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擅长。初中阶段很多同学对写作的认知还是“编”一个故事。只是完全编出来的故事,有时完整性有了,却很生硬;曲折性有了,却很幼稚。
那么如何让文章拥有更多感动人心的力量呢?笔者的方法是,学会“三个一点”:真实一点,宽厚一点,克制一点。我们先讲“真实一点”。
初中阶段鼓励大家发现和写作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而“美”是要基于“真”的。如果满纸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又怎能真正令人感动?
首先,主旨真实一点。刻意拔高立意,写一些看似高尚却空洞虚假的主题——不得不指出,这些都是现在初中写作中不良的风气。鲁迅说“小溪虽浅,但浅得澄澈”。真情实感、健康向上,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写作品质!
其次,细节上真实一点。充满温情的写作,选的事例一般不会很大。这就更要求写作中局部的精致。这精致的、放大了的局部,就要更经得起真实性的考量。
最后,表达上真实一些。好多同学的写作中,充斥着老套而虚假的表达。比如:写焦急,就是“急得就像热锅里的蚂蚁”;写跑步,就是“腿像灌了铅一样重”;写父母辛劳,就是“头上的白发又多了”……思维的惰性、语言的匮乏,导致这些陈词滥调被反复运用多年。写作时我们应尽量避免。只有深入挖掘自我真实的体验,多积累多思考,才能让语言更丰富鲜活,更真实动人。
写作的真实,并不是要样样亲历,但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符合生活的常情、常理。
【一文】
张 萧 “啊!?……”“嗯。坂井老师突发视网膜脱落,所以现在要住院做手术。”
国庆前,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日语班的所有同学都为之一怔。于是在国庆期间,我们就纷纷到医院去看望坂井老师。
看见我们来,坂井老师两边的嘴角不禁向上扬起。他的头发显得比以往更加稀疏,穿着医院的病人服,更显消瘦。他左眼戴着布满一个个小孔的钢制眼罩,简直就是个“糟老头”的模样。
我们原以为坂井老师会谈起他如何得病、住院、做手术,可是他没有。他正巧在吃饭,便风趣地自嘲地说道:“连吃饭都要别人喂,像个婴儿一样呐!”
当我们问及坂井老师的家人有没有来中国看望他的时候,他微微摇了摇头:“家里人英语都说得不好啊,到这里来语言不通,不能生活。”“那每天一个人会觉得寂寞吗?”“不会不会!”他坚定地摆了摆手,“每天都有学生、老师来看望我,很满足!况且,我每天也很忙呢!”“这话怎讲?”“每天早上起来吃饭,然后要趴在床上2小时,这是医生讲的。然后就吃午饭啦,吃完午饭下午要躺着休息、治疗,再之后嘛又是吃饭,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了。”
我们为坂井老师感到惋惜:“好不容易能有一个七天长假呢……”“我的连休也和你们一样很充实!我的连休,就是三件事:一是品尝各种中国菜,二是学习中文词语,我已经学会了一些。”他边说边伸出手指打着转比划着,“bao——lia!饱了bao——lia!第三件事嘛,就是睡觉、休息咯!这是我第一次住院,而且还是在外国,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啊。”长者的笑声、少年的笑声绾在一起,融满了这间小小的病房。
坂井老师即使住院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校园和工作。他询问了我们国际文化周日语短剧的准备情况:“剧本一定要有趣、新颖!真希望病快快痊愈,再次回到课堂里!”坂井老师像是有讲不完的话似的滔滔不绝,尽管医生嘱咐他不能说太多话。
在这短短半小时的对话中,我们希望的是能给坂井老师带去如家人般的温暖和关怀。而我觉得坂井老师向我们传达了更多东西:也许生病住院在大多数人眼里是痛苦不堪的,更何况是对于这样一位身在异国他乡、孤身一人的长者呢?但是,他用他那颗如老顽童般乐观、坚强的心,使他的住院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在暂时的黑暗中获得了一片光明,也打动了我们的心。
张兆婷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生
【一评】
这次探望,去的不只张萧一名同学。有趣的是,每位同学对这件事的写作重点,都不相同。张萧的这篇文章没有对坂井老师“热情”赞美,也没有对整个探望过程事无巨细地展现,却胜在平实的描写、温暖的主题。其实,整个探望过程,老师说的不止这些,但小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话语背后的力量,展现了课堂之外真实的坂井老师。虽然,这样的老师既不高大也不威严,但是同样有力,值得我们敬重!
来源于语文报初二版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