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感(三则)

侍于君子

古今中外都看重谈话,人们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来描述人。

孔子没有说过什么大道,他只是有时站在川上。大多时候,他都站在书桌旁,站在交谈者的茶杯里,站在父母的眉眼里……他站在生活里——细致入微地教导,教导人温润如玉。

他说没轮到你说话,你却先说了,叫作急躁;该说话了,你却不说,叫作隐瞒;不看看对方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作没眼色。

那时言辞谨慎,开口闭口皆要三思。

那时流言也是很少。

三十而立

知道中国人是如何长大的吗?“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这话之前,有人;说完这话之后,也有人。但仿佛中国人一直都如是成长、变老。不知是我们总结了规律,还是规律总结了我们。

但这话有时看起来不像陈述句,像祈使句;比起单纯描述来,更像一种责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时候常常被这样告诫,小痛小苦总在目光拉长后消失不见。

那些出色的人总被认为有更平坦的道路连他自己或许也这样认为。

成功者的苦难就会比失败者的苦难更轻微更渺小吗?

连想都不敢想,就没有做到的可能了,是不是也与此事有关。

我们想得到的东西的价值,总是大于分散开的每一个细碎的磨难,所以有远虑的人走下去了。

近忧从未消失过,它们包围意志薄弱者,让他们觉得,世界就到这儿了。

其实人总在想到宇宙时觉察到自己小于尘埃,而过去的、过不去的都比流星还短。

作者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生 高璨

来源:《语文报·青春阅读版》2015年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