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克勒艺术馆的整体结构不同寻常,地上一层,地下三层,似乎是一般博物馆的倒置。这种与众不同的布局,对于艺术馆来说极有用处,首先是这种布局营造了一种深埋于地下的静谧感,其次是这种布局为展品与展馆的融合、镶嵌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在赛克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猴子捞月,一件由中国著名艺术家徐冰创作的作品。
整件作品的构图是由21种语言所书写的“猴子”二字在竖直方向连接而成,如同“文字锁链”一般,与此同时,你也可将每一个局部视为一只只形态各异的猴子。整件作品总长约25米,材质为暗色金属。这件作品,不可忽视的一点,即“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本身的寓意以及徐冰的表现方式。对此,徐冰说:“我发现许多不同的文字都有象形的一面,这个成语猴子捞月是说费力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但最后什么都得不到。这里把许多文字放在一起,就有了多重意义。”我对此的理解为,徐冰在剥离文字被赋予的意义,而使得其本身作为一种图案的象形意义突显出来。这21种语言背后的发音习惯、文化背景、书写方式、发展历史都完全不同,但它们以象形的方式表达同一主题时,这21种语言的共性便显现了。
关于这件作品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件作品“荡气回肠”的构造——从展厅顶部的玻璃顶一直挂到地下三层玻璃水池,犹如中世纪的吊灯一般。一件艺术品需要表达内涵,也需要“刺激”感官,21种文字的排列是表达内涵的,而这座庞大构造就是来“刺激”感官的,而足够的感官刺激或是说审美体验,最终会帮助展现内涵与主题,且通常是以夸张与荒诞化的方式。同时补充一点,徐冰自己是根据赛克勒艺术馆的特殊布局才构思这一作品的,这体现了现代艺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形式决定内容。
整个博物馆中,中国的现代艺术品似乎仅此一件,与日、韩、伊朗等国相比,相形见绌。而徐冰给中国艺术界的启示就是,不要遮掩自己的中国身份,同时以先锋的手法将自己的“中国性”表现出来。
周乐天,杭州外国语学校学生;陈崎岳,北师大附属杭州中学学生;魏泽宇,杭州市启正中学学生;彭子涵,杭州市嘉绿苑中学学生。
来源于语文报初二版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