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悄悄地落了,远处的水平面上露出半个太阳。朵朵绵云聚拢了来,好似孩童手中那一根根绵糖,糯甜香软。树梢上洒满了层层的日光,闪闪烁烁,树荫间,溪水流淌,只有此处隔绝了缕缕亮光。开篇,一段优美的环境描写,夕阳半露,红光点点,伴随着悠悠白云,把读者带入一个静谧、安详的傍晚时分,为下文写林中笛声渲染了气氛。

溪水旁的一棵榕树枝头上,停留着些许布谷鸟儿,咕咕叫着,湿土上的几只青蛙也有节奏地叫着,好似一幅场景——那是一条林荫小路,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手中的笛儿,缕缕笛声飘出,清脆动听。牧童转而歌唱起来,孩童的稚嫩嗓音亮起,没有高超的技巧,仅简简单单地唱着,附上丝丝真情流露。悠扬的笛声和稚嫩的童声,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诗:短笛无腔信口吹。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牧童身下的牛儿低声吟着,好似被牧童的兴致所感染。走出树林,路过田间,牧童随着歌声摘下一枝野花赠予辛勤劳作的姑娘,与牛儿越行越远,与牛儿谱出的首首曲儿,歌声悠长,源源不止。一枝野花,联系起天真的牧童和勤劳的田间姑娘,这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路人友爱!

我静思,那歌声不华丽,却为何如此鼓舞人心?此句,用一个问句,巧妙地过渡到第二个场景。

花丛中,一个不起眼的花骨朵儿,彩色蝴蝶立在那儿,身躯庞大。它抖着翅儿,发出一丝细微却动听的声响,如一场我做过的梦——雨若瓢泼,倾注而下。泥泞的道路更是显得湿滑不堪,坑坑洼洼处污水溢出来,汇成一条灰色小溪。雷声滚滚,惊险中……用花和蝴蝶营造艳丽的环境,但与之对比的却是倾盆大雨、雷声滚滚,为雨中母亲安慰女儿作铺垫。远处屋檐下似有一对母女在躲雨。朦胧中望见女儿在不停抖动着身子,或许是受了些冷、或许是受了惊吓。母亲有节奏地拍着她的肩,予以安慰,时而低头细语,时而为女儿轻声吟唱,此歌声在滚滚雷声中虽显得微弱细小,却让人感觉别有一番滋味——淡淡的旋律,没有高低起伏的情绪,只是浅浅吟唱,融合在滚滚的雷声和倾盆的大雨里。天地间,是倾盆大雨和滚滚雷声;怀抱中,是母亲浅浅的吟唱。妈妈的陪伴,让所有的害怕都化作温馨的母爱!

我仍是静思,那歌声不过出现于梦中,却为何显得那般真实?与第三节相似结构的过渡句,过渡到第三个场景。

心中又泛起一幅画面来——古老的教堂里,人们虔诚地轻声唱着圣歌,歌声悠扬婉转。教堂的钟声响了起来,肃穆低沉,忽远忽近,忽高忽低,一波一波的余声又起,庄重深沉。用大理石砌成的教堂一砖一石都显得无限精致,无限细巧,每幅玻璃图案都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久久回荡的歌声与钟声,雅致的情景,一切的一切,都尽收上帝眼底,上帝嘴角扬起一丝微笑。古老的教堂、悠扬的赞美诗,与上文两个场景相比,第三个场景足见作者的匠心,教堂和赞美诗,代表了神圣。

三个不同的场景,三曲不同的乐章,却让我望见同样散发出的爱,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形形色色。三段乐声在我耳畔久久回荡,直叫我久久沉浸在爱中!

孙沁雨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育人中学学生

【总评】

本文是对冰心的《笑》一文的模仿之作,主题相似,结构一致。在选材上,小作者颇费苦心:第一个场景描绘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友爱;第二个场景描绘的是母亲对孩子的亲情之爱;第三个场景描绘的是世人对神灵的敬仰之爱,同时也包含了世人的信仰——我们需要友爱、和平的世界。三个场景层层深入,使整篇文章主题突出,主旨明确。另外,在环境描写上,文章语言优美,善于渲染气氛。如果第二个场景的语言再锤炼一下,文章会更显文质兼美。

陆丽华/荐评

来源于语文报初二版2015年3月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