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傍晚从学校回到家,我的肚子就饿得“咕咕”叫。饭却没做好,只好找些东西来垫垫饥。那时,若能吃点馒头蘸麻汁,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因而,对卖麻酱老伯的叫卖声,我觉得格外亲切。寥寥数语,将小孩子单纯的心性写了出来。
在我们邻近的几个村子里,卖麻酱的只有一个。久而久之,我们家变成了买麻酱的老主顾。老伯身材高大,脸上的皮肤呈褐色,颇为粗糙,布满沟壑的前额也凹凸不平。外貌描写,让读者看出了老伯平时劳动的艰辛。每当走到我们家的那条十字街时,他总是停下来,狠狠酝酿一番情绪,吆喝起来:“卖麻酱喽——麻酱,新鲜的麻酱!”那声音从尖锐到粗犷,一嗓子就喊出了山东大汉的质朴与淳厚。从吆喝前情绪的酝酿、吆喝的内容、声音的特点三方面写吆喝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听到这吆喝,左邻右舍总会陆续赶来。有的围裙顾不上解,有的湿漉漉的手来不及擦,都拎着瓶儿,把卖麻酱的老伯围在中间。邻人的行为侧面写出了卖麻汁老伯的憨厚朴实。买麻汁的,互相礼让着。卖麻酱的则一边有条不紊地灌着瓶儿,一边跟他们唠着家常……
夏天的中午,天气格外热。人们总喜欢铺张凉席,在路边树荫下纳凉。正当大蒲扇怎么也挥不走暑热时,耳边传来了天籁之音:“卖西瓜!皮薄汁多,解暑的大西瓜!”只消叫几声,瓜车便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天籁之音”突出了卖瓜者的吆喝声对纳凉人的吸引力之大。吃完西瓜后,人们用手揩一揩嘴角,品味着最后一丝瓜的甜味儿,脸上写满了惬意!而一直令人焦躁的蝉声,那一刻也似乎带了几分清凉。明着写蝉声,实则写吃完瓜后的感受。
说实话,我最爱听的还是卖小鸡的叫卖声。卖小鸡的小贩骑着老式大轮自行车,后架上放着带孔的大木箱,里面挤满了唧唧叫的小鸡。他们一到有人处,就停下车子,使劲吸口气,拖长调子,来一句“卖——小——鸡喽——”接着又放低调子回应一句“买小鸡噢!”这自唱自合的吆喝,极有情趣,而那抑扬顿挫的音调又极具韵味,因而卖小鸡的叫卖声往往是我们这些小屁孩最爱模仿的声音。细节描写,突出了卖小鸡小贩叫卖声的特点:自唱自合、抑扬顿挫。
大清早的叫卖声更是此起彼伏:“酱油醋咸菜——豆瓣儿酱!”声音短促而低沉;“换大米、小米、方便面!”语速平缓,喊声清脆;“卖——火烧,新出锅的酥皮火烧噢!”……“此起彼伏”突出了叫卖声之多。睡梦中的小村慢慢被各种叫卖声唤醒了……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村庄有寂静变为喧嚣的情景。
现在村落的街头巷尾,依然会有商贩的吆喝声。可是,这些吆喝声似乎已变成了苍白的叫卖。由于生活的快节奏,人们已没有了以前生活的情趣,也无更多的闲暇去顾及、去感受这声声的吆喝。
作者系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学生
【总评】
文章按照傍晚、中午、早晨的时间顺序,写了自己小时候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其中,详写了卖麻酱老人粗犷的叫卖声,卖西瓜者甜美的叫卖声,卖小鸡的小贩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惟妙惟肖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真切地听到了这些各具韵味的吆喝声。此外,这篇文章的语言生活气息浓厚,可见小作者平时很善于观察。
赵 娟/荐评
张晓敏
来源于语文报初二版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