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裤管“啪啪”作响》评点

“大而无当”是初中生写记叙文的常见病。同学们须知道:“一滴水折射出太阳光辉”,题材无所谓“大”与“小”,融入了独特而厚重的意蕴,“小”题材就有了“大”境界;相反,写了看似“大”的场面,却是“大而空”,索然寡味,那就只能令人昏昏欲睡。所以,“小中见大”是以有限篇幅凸显丰富、深刻立意的必然选择。2016年,多地中考作文题都指向这一写作要求。例如“那件小事真不小”绵阳、“凡人小事的背后”长沙、“我们班的故事”呼和浩特、“美在身边”柳州、“原来春天就在我身边”荆门、“有那么一抹色彩”盐城等题都隐含着“小中见大”的构思立意要求。可见,关注身边的“小”人物,发现周围生活中闪光的“小”事情,让情思蕴涵于不起眼的细节之中,是初中生写作记叙文的基本功。

《寒风中,裤管“啪啪”作响》记叙的是一次雇三轮车回家的经历,作者“以小见大”的笔法表现在:

一、选准切口,“小”处落笔。文章从一次亲历切入,叙述的是“平常事”,描写的是“小人物”,却在袒露情

感世界的起落变化中抒发“愧疚和感激”,让读者走进三轮车师傅内心的大美境界。

二、线索清晰,“小”中见“精”。

“小”并不意味着随意杂乱,相反,“小”要求优化结构,力求精致。本文作者以乘三轮车的经过为线索与车夫砍价→车夫“怪”→车夫上桥难→车夫收钱难→车夫“底片”给我人生财富贯穿全文,使情节有曲折,见波 澜,前半部分围绕线索有三处设疑,造成悬念,到给钱时才把“包袱”解开。

三、细节精彩,“小”中有“细”。“小”并不意味着可以粗略、“直达”主旨,相反,“小”要求以精彩的细节支撑、演绎“大”。请看文中的三处细节描写:上车后“任凭风把裤管拍在他的腿上‘啪啪’地响”;上桥时“把绳套套在肘部,然后曲肘夹住绳套,向前拉”;停车后“右手的袖子漫过手臂,看不到他的手掌……”读着这样的细节,你会不与“我”一起感动么?

四、“议”由“叙”生,“议”中点“大”。

线索由串连情节进而引发、接通抒情议论,是凸显主题的常见笔法。本文收尾由事生议,通过自省自责直点文旨,“议”中点“大”,显示出“小中见大”的魅力。读着结句“把这些心灵的底片取出来,冲洗出坚强、乐观、自信……”,我们仿佛又听见“寒风中,裤管‘啪啪’作响”,于是,那声音震荡在读者心头,久久不散。

作者:曹津源

文章来源于:《语文报》初二版2017年6月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