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变化

最近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段话:俺们村很穷,吃饭基本靠党,治病基本靠躺,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交通基本靠走。这段话在现在看来似乎觉得有些好笑,可是听长一辈的人说,这完全是改革开放前后那段时间生活的真实写照。

  交通工具可以说是变化最大的,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刚结婚的时候,亲戚朋友送的最昂贵的礼物便是两辆“凤凰牌”的自行车。那时的工资低,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能抵得上爸爸不吃不喝三个半月的工资,而现在爸爸一天的工资就能买一辆自行车。小时候,家里又多了辆摩托车,速度比自行车快了好多,坐着也稳当不少,只是到了冬天的时候,冷风直往领口里灌,妈妈的手更是冻得通红,有时还会有些浮肿,像是几根胡萝卜生硬地拼在一起。现在,那辆摩托车已经变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夜蓝色的轿车。

  我的祖籍在天台,因此常常要去天台看看爷爷奶奶,但小时候说实在的真的不想去那儿。因为爷爷家门口的路早时候全都是黄泥铺上去的,雨天出门裤脚上就会涂满土黄色的“颜料”,晴天时一出门就会被地上卷起的泥尘迷得睁不开眼睛。因此回来之后就免不了要洗澡换衣。转眼几年过去了,爷爷的家门口已经变成平整的水泥路。

  现在,我却盼望着去爷爷奶奶那里享受“农家乐”。到那里,有时候听爷爷叹气地说道:“以前衣服穿小了都给接下来的人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现在呢?衣服穿得越来越高档了,但破了点儿就丢了,小了点儿就扔了,唉——”爸爸则打趣地说:“这不是改革开放这么长时间的成果吗?条件好了,也应该过得好些了。”

  记得小时候,爸爸的腰间总是挂着一个小小的黑皮夹子(BP机),桌上放着一个像砖头般大的“大哥大”。听爸爸说,那个时候,有这样的东西叫做时髦。可是瞧瞧现在,就连不少的小学生都有一个小巧玲珑的通讯工具,放在口袋里。有时走在大街上,听到铃声响起,循声望去,却不知道那个小小的手机是从哪儿掏出来的……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个年头,每一个亲历者都感同身受,每当看到这样的一个标题,脑海中便会多多少少闪现出曾经的画面,或苦或甜,或笑或泪,都是一段难舍的难忘的经历。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