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家乡巨变——迎建党90周年

我幸运地出生在绥中这片热土上。从牙牙学语到背着书包上学堂,从走上三尺讲台到成家立业,从穷困山区到美丽繁华的县城,历经几十年,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建党九十周年来临之际我喜不自禁的要道一道家乡的巨变:

村村通 果农喜

村村通让果农卖果不再发愁。我的家位于砬子山脚下,那里盛产绥中的特产------大白梨。到了秋天这里满山遍野梨儿香。每次回家,我都要带着女儿拿着相机满山的跑,满山的梨树枝枝杈杈满挂了酥梨,顺路伸着,像迎宾一般。也许是新梨太大太多,沉甸甸地坠着,不小心就碰了人头。梨果黄澄澄、金灿灿地,它们倒也沉稳,不声不响地呆着,反觉得那一片片梨叶儿有点存不住气了,扭着绿盈盈的身子,与凉爽爽的秋风嘻戏,活泼而热情,张扬着梨树园的万千气象。看到每一个乡亲,他们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总是亲切的拉着你的手递上那又脆又甜的大白梨。听说他们的梨每年都能收入上万元呢。乡亲们说: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不仅免收了提留两税,还为我们修了路,让我们的大白梨有了更好的销路。

是啊,前些年村里那泥土小路,泥泞,坎坷,尘土飞扬,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大家常为大车陷在泥里、沙里而慨叹;读过李白《行路难》一诗的人,一定忘不了他的千古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家乡的路真可谓应了诗仙的那句感叹。那些收果的老客们都因为这里的路不好走而望果兴叹,虽说这里的白梨好,但是也只有忍痛割爱不愿来此收了。秋天果熟了,乡亲们只有一担一担的挑到邻村去卖,家里果多而又劳动力少的人家常常会因为果不能及时卖出而上火。路的落后制约了家乡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乡亲们奔向富裕的步伐,多少辈人盼望着水路、泥路变成水泥路啊!路的变迁成了家乡人祖祖辈辈的梦想。

如今“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工程已逐步实现,乡亲们终于美梦成真,泥泞、落后的乡间小道已被写进历史,替代它的是宽阔的水泥大道。到了秋天那些收果的老客们开着大卡车都争着来到这里,果农们现在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把梨卖出去了。当果农们喜滋滋的数着手里的钞票,无不啧啧称赞:“党的惠农政策真好!”如今不仅路通了,而且村上都建了新农村广场,那些老客们收完果也和乡亲们一起扭扭秧歌,下下棋,打打球。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棚棚菜 菜农乐

蔬菜大棚让菜农尝到了收获的甜头。乡亲们陈旧的记忆里只知道守着土地种上玉米高粱,一年一个秋,而收获的也只是那几千元。如今在县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乡亲们建起了一个个蔬菜大棚。即便寒冷的冬天棚内依然春意盎然,让人精神一振,心情愉悦。菜农精心莳弄着大棚,他们起早贪黑,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今年小弟家也扣了两个棚,他们一家几乎是以棚为家,整天忙在棚里,我看小弟累的黑黑瘦瘦的,心疼地说:“别太累了。”小弟笑着说:“姐,我是累了点,但是每天都能卖到钱啊,照这样下去,这一季菜能卖两万多呢,供你大侄女上大学没问题了。”看他累那样,还蛮乐观的,逗得我直笑。是啊,同样的土地,以往出几千元,而如今一季就出两万元,他能不高兴吗?收获的甜头让他们忘记了艰辛和劳累。

场场新 乡亲美

新农村文化广场场场有新意的活动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这里有球场,图书室,休闲设施。农闲下来的农民们在这里下棋、打扑克、打篮球、读书看报、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已成为时尚。“以前,农村文化阵地缺乏,想活动也没有场所,茶余饭后,村民除了在家看电视,或蹲在墙根侃大山,没有别的选择。自从村里建立了文化广场,村民可以在那儿看书,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唱歌跳舞,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着呢。”村里的一位老大爷感慨地讲述了文化广场给村民带来的好处。你看!广场上的秧歌扭得正欢,无论是男女老少,他们的快乐和喜悦之情在锣鼓声中尽情释放。

如今再回老家,走在村里整洁、平坦的水泥路上,漫步在一个个蔬菜大棚间,徜徉在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文化广场上,我遐想联翩……在乡亲们中间,我也无时不感到大家对生活的空前热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无时不感到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和赞美。目睹家乡的变化,我为大家写下了一幅幅感触颇深的对联:乡村路生态路路路通畅,城里人农村人人人欢欣;合作医疗万民赞,免征税赋百姓乐;心顺心慧齐心奔小康,同德同步共同走富路。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