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漫漫和谐之路

风沙吹走了百年来的繁荣昌盛,遮蔽了美仑美奂的亭台楼阁,覆盖了商女婉转凄凉的亡国之音,淹没了读书人壮志未酬的宏伟志向。但我执著地相信:世事沧桑,物转星移,在时过境迁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古今和谐之美。

古代有“琴之声,瑟之韵,如出一辙,若合一契。其合而为一,绕梁三日,不绝如缕,琴瑟共鸣,其音相和,和谐也。”的琴瑟和谐相融的美感。而道家也始终存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信仰。

可见古人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

千年前的盛世唐朝,某片通翠的竹林深处,漫天的绿色斜斜密密地交织出一张张帘幕,轻轻笼罩着下面的生灵,阳光透过间隙,在地上投下斑斑驳驳的影子,竹叶摇曳,清泉缓流,静谧美妙,谓之“霭霭深竹林,林深修涧”。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动与静的结合又是如此的统一,如此的和谐。水从石缝中渗进去,又从石缝里淌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幽远脱俗的江南丝竹,在袅袅地回旋上升,月光也把它无限的温柔细细捻碎在流水中,融静于动,化作一缕永恒不灭的美。

月光下,身着青衫的隐士高傲地挺直着背脊,轻轻地抚弄着手下的琴,吟诵出“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的千古名句,排遣出内心的孤寂。须臾,枝头不眠的小鸟静静地飞落在他的肩头,没有丝毫怯退,却有一丝知音之意。那个夜晚,凝重的墨线、粗犷的笔锋、优美的泼墨画定格下了千年间流传的人与自然不灭的和谐之美……

或许正因为如此,盛唐才会成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君臣恪守其责、文学一度鼎盛的时期吧。

而常建又何曾知晓,他的“曲径通幽处”通出了一条由古至今的和谐之路,由悠远深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潜移默化至文明简约的人与社会的和谐。

如今,21世纪的数字化时代,也许偶尔会出现打破和谐乐章的小音符,但谁又能说人的脑中只有金钱、利益与学业呢?在银白色的摩天大楼下,在灰冷色的淅沥小雨下,是否能找到一把艳红的伞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撑起一片晴天呢?在拥挤的人群里,焦急的心情中,是否能看到一抹莞尔微笑和善意的点头,打破了因小磕碰而引起的小矛盾?在洁净的街道上,一小步的距离中,是否能看到一角鲜红的红领巾,弯下腰捡起这破坏城市美的一张纸屑呢?在文明释放的热情中,在善良友好的眼神里,在亿万人的心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花是永不凋谢的,它绽放在社会的每个角落。

每个人,若都能爱护环境,守卫绿色,诚待动物,也就可以真正领略到我们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真谛;每个人若都谦和礼让,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也就可以真正感受到那份送人玫瑰驻留满手的余香了。

在明媚的春光下,在由古至今直通未来的路上,社会的发展期待和谐的音符谱出更优美的华音。让我们用爱的名义,用和谐的心声,秉持着前人的优良作风,更坚定更勇敢地走下去。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