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卧龙

在蓝点黯淡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了。

诸葛亮少时饱学,且才情肆恣,自恃才高八斗,性格张扬。他自二十七岁走出隆中辅佐刘备,五十四岁在五丈原病逝,恰好半生操劳。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效忠蜀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公忠体国的精神,“虽九死其犹未悔”,赢得了世世代代的广泛称颂。其实,他也并非完人。

其一,虑多决少。诸葛亮北伐,前后六次,五次进攻,一次防守。后以失败而告终,并非意外。因为战争是政治、经济、军力的综合较量,但又不能以强弱之势论成败。曹、孙、刘三方面最初都是以弱胜强、力挫群雄,力争得三分之势。诸葛亮北伐仍有一线的希望。这希望就在第一次出师,曹魏关中空虚,“朝野恐惧”,陇右三郡叛魏应亮。假若诸葛亮采纳魏延之策,第一次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旋踵而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之势不是不可以易位的。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敢用奇,丧失了这一取胜的机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斯固悲哉!

其二,怀才而误人误己。诸葛亮误用马谡,迁就李平,就失知人之明和用人之明。魏延、杨仪不相能,诸葛亮未能调和。关羽骄恣,诸葛亮不能喻以大义;对于魏延,他不采用魏延的好计策,不让他参加行动,理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其实魏延真的很有才能,而且对蜀国绝无异心,后来却被诸葛亮逼得反蜀。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