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是与所有

“所是”与“所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的“所是”,是一种内在的素质修炼,不断成长而达到丰足自在,获得生命的乐趣;人的“所有”,是一种外在的财富欲望,它往往用金钱来衡量生活的质量。一个人只有置身于社会与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才会迸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

明代政治家于谦身居高位,持有“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复何求”的操守。他在河南、山西等地任官时,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稍有水旱灾害,则马上上报。他的俸禄用在自己身上的极少,常常用来救济贫穷的百姓。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甩甩两只袖子吟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来,于谦遭人妒忌,被诬陷而死。抄家时,竟然“家无余资”,而皇帝赏赐给他的物品,丝毫未动。

当一个人只为内在的自己而活,“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时,这种“所是”是难能可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电学、物理学、植物学、数学、化学等方面,曾有许多贡献。可是,他从不考虑“我有什么”,而是一直以自己曾是一名印刷工人而自豪。他在为自己写墓志铭时,只写“印刷工富兰克林”,只字不提自己得过的众多荣誉头衔。

古罗巴哲学家塞涅卡对“所是”与“所有”有一段形象的比喻:“人的生活应介于理想和普通美德之间,我们所希望的是,到我们家来的客人,赞颂的应该是我们的为人,而不应是我们家中的陈设。能够视陶器为银器的人是伟大的,视银器为陶器的人也并不稍少一点伟大。”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