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二三事

原题回放

作文50分

请以“     二三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母亲二三事

文|吴安臣

信与蒿,本是两个无关的东西,但于我来说,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人生意义:信里藏着母亲的脆弱,蒿则蕴含着深沉的母爱。

如果用浓度来形容母爱的话,年少时的我总觉得属于我的那份母爱尤其淡,淡到可以让我忽略的地步。因为我每天睁开眼看到的是姥姥。姥姥说我的母亲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做生意,不能像其他母亲一样守在我身边。这种情况在继父和母亲结婚后有了变化,母亲短暂地守在了我身边。但继父却像只候鸟一样继续南来北往,和母亲过的仍是聚少离多的日子。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维系彼此之间情谊的东西是信。信由母亲口述,我书写。那时母亲每口述一句,就会停下手里的活,呆呆地怔上半天,眼里漾着的全是泪花。

在我小学二年级时,我们一家终于在河南团聚。但三年级时,豫南发大水,一场接一场的大雨,让人觉得仿佛是天漏了,平原成为水乡泽国,生活困难到无以为继,母亲毅然决然带着两个妹妹回了云南。不明真相的乡邻都说母亲太狠心,居然抛弃儿子回了云南。我的怨在那时开始郁积,怀疑她根本就不爱我。但即便如此,我仍然热切而矛盾地盼着她能经常来信,以表达她对儿子的爱没有丝毫减弱。可时间淤积和关山万重,让信里的母爱再次变得虚无缥缈。即使收到她亲手织的毛衣,我也拒绝穿,好像我惩罚自己也就惩罚了母亲一般。我对她的怨也没减轻半分,她几乎淡出了我的世界。

及至我为人父,方知她携两个比我小很多的妹妹回云南,与她当年为了生计出外做生意一般无奈。对妹妹的爱不也是母爱吗?我比妹妹大好几岁,母亲相信我能独立,也借此教会了我直面困厄。因为母亲她并没有向命运缴械投降,而是在与其周旋。心中释然后,我总会忆及母亲那次歪打正着用蒿为我医牙的事。

那时,我们还在河南,我牙齿疼,疼得在槐树下的凉席上翻来覆去。继父认为我太过小题大做,对我不理不睬。母亲却急得六神无主,焦躁不安,直说这痛在她身上该多好,还满村子问偏方。然而,她蹩脚的普通话让她遭遇了村人的嘲笑。他们恶作剧般告诉她,蒿子能治牙疼。本属玩笑,母亲却信以为真。她发疯一样到野地里找蒿子。因为急着往家赶,她还在水塘边结结实实摔了一跤,跌进了池塘。看着她狼狈的样子,我捂着很疼的腮帮笑母亲的一身泥泞,但母亲毫不在意,着急忙慌地鼓捣那些蒿子。继父漠然地看着这一切。我想,继父作为一个北方人,当然知道蒿子不能治牙疼,只能止血。然而当母亲把捣烂的蒿子敷在我的腮帮上时,牙疼竟然奇迹般好了。我想,其中应有母爱的神奇功效吧。

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信与蒿就这般重合在母亲身上,自然而妥帖。光阴易逝,岁月之河已经没有太多的怨可以盛放,沉淀下的只有爱。

作家自评:

《母亲二三事》 ,这篇文章若从常规视角着笔,必然会陷入记叙母亲如何辛苦、如何不易等窠臼里。仅从写信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已经算是另辟蹊径,胜了一筹。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写信然后等回信,那种心灵的煎熬、思念的焦渴非亲身经历过的人难以理解。如果由写母亲的脆弱传达时代的无奈感过渡到写深沉的母爱,则极容易造成文章的脱节。所以,“蒿”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自然而然言母爱,水到渠成,不矫揉做作,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作家解题:

“二三事”这是一个极易误导人的半命题作文,因为口径大,所有考生都有话说,极易提笔就来,无非是围绕人记事,一挥而就。短时间成文是很轻松的事情,但普遍不会得高分。如何写出独特的、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这是挖掘该题的关键所在。所以面对这个寻常题目,找一个刁钻的角度,至关重要。要让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与事间有“黏合剂”,做到起承转合间不露痕迹,情感自然流露,这样的文章会让阅卷者眼睛一亮,精神为之一振,高分自然就拿到了。若考生平时积累和观察思考不够,基本功不扎实,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随机应变,找到好角度的。

文章来源于:《语文报》中考版2018年11-12月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