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习惯路,成就未来梦

毛毛虫如果没有一番解读人生的思考,哪能羽化为五彩斑斓的蝴蝶;学生如果没有播撒“读书破万卷”的种子,怎能结出“下笔如有神”的硕果;雏鹰如果没有一次次从崖上跌落的经历,哪能长成茫茫苍穹中傲视群雄的王者。学会思考,热爱读书,付诸实践,是惠及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是人生最宝贵最永久的财富,让学生一辈子也享受不尽它带来的利息。

多一份思考,多一分收获

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思路决定出路,思考决定成功。学会思考,就能找到人生的起点;学会思考,就能确定努力的方向;学会思考,成功就会悄悄地向你走来。

尼采饱受心理的折磨,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思考。“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没有思考,我们就不可能有成熟的行为,更不可能有成功的结果。古人对“思”的理解是:“心”上有块“田”。勤于思考,就是在心田里辛勤耕耘;勤于思考,才能收获希望和成功。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才是有价值的人!一个勤于思考的社会,才是有希望的社会!一个勤于思考的民族,才是有无限生机和魅力的民族!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里,有一种“随大流”的思想,许多学生也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习惯,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敢否定权威,没有创新的个性。当教授或专家面对面对学生讲课时,学生们总是那样毕恭毕敬,洗耳恭听,唯恐没有理解专家的微言大义,哪里还敢质疑。学生循规蹈矩,对权威亦步亦趋,如何能够创新?作为学生,对一些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敢于“钻牛角尖”,敢于跳出原来的圈子;作为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大胆思考,赞赏学生富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从而激发学生不断产生创新的观点和思路。学校教育也只有高度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时,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效果才能上一个台阶,才能最终培养出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承载着过去,反映着现在,思考着将来。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即过去、现在和将来。读书之美,更多的在于未知。未知的东西在不断修复人们认识的偏差,反复校正前路的方向,引领人类走向光明。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书让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是一种好习惯,是敲开生活之窗的绚烂阳光。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凡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一般都是热爱读书的民族,犹太人是这样,美国人也是这样。“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获故知。”学生必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读书中充实生活,在读书中明辨是非,在读书中迈向生命的成熟。

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学校和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宽松温馨的读书氛围,让孩子真正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因为读书的黄金时间应该而且一定是在学校期间,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该进入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最终将这些文化精华转化为人生的火炬,使自己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惟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阐述了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即少言多行,少抱怨多做事。在人生旅程中,两条路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条是空谈之路,一条是实干之路。而第二条道路是强者之路,是未来之路,从这条道走出来的人生也必然是璀璨的人生。路是踏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我们的每一步行为其实都是在编撰自己的历史,都是在谱写祖国的华章。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学生是时代的幸运儿,学生又是重任的肩负者,一头挑着我们的现在,一头挑着祖国的未来。我们深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生命不息,习惯不止。让学生心系思考,手掬读书,脚踏实地,学生的生活将因之而光芒万丈,学生的未来会因之而魅力四散。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泽夫初级中学 卢益盛

指导老师:陆文鸿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