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细雨,月落乌啼,那是我一生最美丽的回忆。幽幽曲笛声,应着窃窃琵琶语。”一首《姑苏行》道出了那蕴含着淡淡哀愁的江南景色。
摇舟的船夫一身古装打扮,竟有点儿古人风韵。那乌篷船更是历经沧桑,修修补补不知几何。清澈绵长的河水,在船桨的晃动中一步步地后退。两岸人家以及飞檐之间不时穿梭的鸟儿,显得安静祥和……
到了岸上,触到那斑驳的枫桥,更似穿越了千年。台阶很低,一步步地踏着,竟体验到古人的悠闲与自在,心情也莫名地跟着悠扬起来,似杨柳,似清风……耳边又响起了清幽的钟声,寒山寺的那口古钟已有千年,敲钟的游客络绎不绝。仔细聆听,便会发现每次的钟声总是连续三下,这三声象征着“福、禄、寿”,传闻“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
信步来到距寒山寺仅一墙之隔的陈列馆,一进去便望见了那高大的铜像——诗人张继。他坐在黑色的大理石基座上,头额微扬,侧脸作倾听状,左臂搁于书箧,右手就膝计数,一副怡然自得之状。张继塑像通体呈铜黄色,却唯独右手食指闪闪发光,不知为何。一番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游人为沾得诗人灵气,便摸一下他的手指,这其中有即将考试的学子,有为子女祈福的父母,也有耄耋之年的老人……站在铜像前,我在片刻之间,仿佛走近了千年前的张继。
望着同窗好友各个榜上有名,唯独自己名落孙山在忧伤难耐中来到苏州的张继,本想借这姑苏美景散心,谁知游了一天园林之后,非但没有减轻愁苦,却更是增添了几分。
小舟在微风中轻摇,湖水荡起阵阵涟漪,张继本想闭目休息,忘了这忧,解了这愁。可一闭上眼睛,往事便一幕幕涌上脑际:十年的寒窗苦读,家人的殷切盼望……他长叹一声,走出船篷,一片静寂无声……
江畔渔火点点,每一处渔火就是一户人家,一直延伸到很远。月亮此时渐渐西沉,最终在树梢上隐去,独留那寒鸦在枝头兀自啼鸣着,在寂静的夜中显得格外凄凉。“乌鸦啊乌鸦!你为什么在深夜中独自鸣叫?你是否与我一样有着百般愁肠?”张继在心中念道,忽然一阵阵格外纯净、悠然的钟声,似从天边传来,缭绕于耳,久久不散。此时一股说不清的思绪涌上张继心头,他不禁吟道: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将我从神游中唤醒,如今几岁小儿都能背诵这首《枫桥夜泊》,但又有几人能忆起惆怅失落的张继呢?
那景,美到沁人心脾,幽幽曲巷,柳下瑶琴;那人,忧到百般惆怅,无人解识,独自徘徊;那诗,意蕴犹存,恰似一潭湖水,圈圈氤氲而出。
作者:安徽省浮山中学 丁丽丽,指导教师:王叙黄
文章来源:《语文报•高一版》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