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与柔软

暮色弥漫的海边,一位老人正弓着腰拉扯着渔网。周围很静,只有海浪拥着沙滩和海鸟私语的声音。风不响,听得见太阳一点一点地滴落。夕阳将坠未坠,余晖将老人的周身涂满金色,与他终日风吹日晒的红铜色皮肤相融,也给身边的旧船笼上一抹柔和的光,还有那张卷拢起来、用面粉口袋补了又补的船帆。

环境描写,渲染一种轻柔的氛围,与主人公的遭际形成一种对比。

他,看上去瘦骨嶙峋,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两边脸上长着黄褐色的斑,那是长年累月在太阳下曝晒的缘故。因为终年要收放绳索对付大鱼,他的两只手上都留下累累伤疤,但却没有一块伤疤是新的。那些伤疤年深日久,变得像沙漠里被风侵蚀的岩石一样坚硬。

对人物的刻画,暗示了人物坚硬的精神品质,并且有着丰足的打渔经验。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双眼睛,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他孤独、倔强,他乐观、单纯。

人物精神的塑造,也是包容圆润的。

每天回到自己的窝棚,他总习惯性地望向墙上那幅褪了色的圣母像,那是他妻子的遗物。屋角的架子上放着一张妻子的照片,那有时不免让他觉得自己孤单可怜。

但每到晚上,他总会在梦里回到一片海岸,梦见他少年时代去的非洲和那些宽阔无边的金色海滩,海滩上的狮子在玩耍,还有陡峭的岬角和绵延起伏的大山……

人物的生存环境和言行,往往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也是其精神品格的外化。

望着月光醒来时,想想自己,已经八十四天了,没有打到一条鱼。

八十五,是个吉利的数字,他对身边陪伴自己的孩子说,说不定今天我会捕到一条大鱼。

于是他撑起破帆,出海了。

一路上,面对自己喜爱的时而温柔时而狂野的大海,他的思绪总在飘飞。

他和鸟儿说话:“你多大了呀?”“这是你的初次远游吗?好好休息一会儿吧,如果乐意的话,请到我家里去吧!”

他又常常感慨,鸟儿的日子过得比自己还要苦,为什么上帝有时候这样残忍,把鸟儿弄得那么柔弱,那么纤细呢?

他饶有兴致地看着从海里跳出的各种鱼儿,旗鳅、大海豚、青花鱼,每一次看到,他都会像个天真的孩子,开心地大叫起来。

鸟儿、鱼儿的出现,主要为了呈现主人公内心温暖轻柔的一面。

也就在这次出海,他捕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鱼。

十八英尺长,它叫大马林鱼。

刚刚捕获这条鱼时,他很开心,因为大鱼能帮他赚到很多钱;后来他开始渐渐佩服马林鱼和自己斗争的智慧和毅力;最后,他开始对它的死感到难过。

就在他将战利品带回家的路上,鲨鱼群开始向他的猎物发起攻击。老人下定决心要跟它们斗到底。他不惜拿出血本,动用手头所有的武器去敲打迎面而来的鲨鱼。他满手血污,疲惫不堪,一点力气也没有了,鱼叉被带走了,刀子被折断了,还有许多鲨鱼不断地来围攻,但他仍然坚强不屈地支撑着。他在心里说:“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办法去揍死它们。”

虽然这段改写,远远不如原著充分、突出,但是却能凸显主题。而且也与上面的部分形成内在精神的对峙。

当他的小船终于在深夜驶进小村的港湾时,他已经太累了,再也无力支撑自己,沉沉睡去。

第二天,人们对着那副十八英尺长的骨架,惊叹着那条鱼漂亮的尾巴。这时,他又梦见了那些狮子。

这篇小说的改写,整体是成功的,结尾的重现“狮子”,既是尊重原著,也是作者希望的,因为这呈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的丰足。

(作者:上海一考生

文章来源:《语文报•高一版》2016年寒假专号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