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从前,每年回家,窗前的桌边,总围着一桌人。打开窗户,菜肴的香味便四溢开来。家的味道也浓了。
窗依旧在乌瓦下的粉墙上静默不语,只是红木雕花的窗棱,已不再崭新。
曾经,那一桌人有说有笑,谈天论地。每个人都充满了幸福,连身后的梧桐树都笑了。窗口,那个堆满红灯笼、金元宝,还有一个酒坛子摆在檐下的窗口,每逢被推开,我总觉得窗外有什么人,用一双眼,一脸幸福地看着我们团圆。
我用力推了推窗户,它“吱呀”了一声,便不再有动静。我打不开它了。许是太老旧了?也是,这张桌旁的那一群人,现已分散各地,数年不曾回来。虽是亲戚,我却已记不清他们的面容了。
落满灰尘的桌上静躺着几片落叶。抬头,梧桐已是苍颜老者,干枯的枝条上,摇着稀疏的黄叶。转身,我看见,窗口更老了。
窗下堆的红灯笼,早已积了一层灰,金元宝也黯淡无光了。酒坛子上盖着的红布,显出焦黑的颜色。我知道,再也不会有酒香溢出了。
天色渐暗,夜风渐凉。
忽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立在早已打不开的窗前。听,他在啜泣。他想打开那扇窗,我又何尝不想?
我与“他”静默在窗前,任时光匆匆流去,只剩下一怀愁绪。
我多想打开那扇窗!仿佛,一开窗,就能看见一桌人的团圆,就能嗅到年味儿浓浓的饭菜香,就能听见幸福的笑声不绝于耳……
仿佛一瞬间,我就是那个在窗后窥视团圆的人,能够透过窗,看着几个人变成一桌人,又见证了一桌人分散成几家,直到最后,只剩下这家主人。
我真想推开那扇窗,再看一遍幸福的团圆。
阅卷心语:
结构精巧,借物抒情。文章结构巧妙,开篇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回忆,用往日窗内热闹团圆的场景和现在冷清的场景作对比,后面作者在幻觉描写中抒发自己想推开那扇窗的渴望,表达了对幸福团圆的向往,行文中处处扣住“真想”,感情真挚强烈。同时,以窗为线索,串起了全篇,往日的回忆和现实的情感,时间和空间的集中,都汇聚在这扇没有打开的窗中。
环境渲染,形象贴切。在环境描写中,处处渲染与暗示,特别是对窗周围的景物精雕细刻,工笔描绘,如“窗依旧在乌瓦下的粉墙上静默不语,只是红木雕花的窗棱,已不再崭新”,暗示物是人非,窗口场景冷清。“窗下堆的红灯笼,早已积了一层灰,金元宝也黯淡无光了。酒坛子上盖着的红布,显出焦黑的颜色”,渲染人去屋空的黯淡无光。形象贴切的文字让文章具有一种意蕴深厚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