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凉薯

秋日,午后,暑热未散。

我趁着假期,回乡下娭毑家,放松休息。

娭毑敲开房门,一脸慈祥地问道:“乖孙女,你要不要同我去地里挖凉薯?”

挖凉薯?凉薯还要挖的啊?不是树上结的果子吗?住在长沙市,只是望着城里四角天空的我,以前一直不知。

我能挖得好吗?万一把凉薯挖断了怎么办?我那么笨手笨脚,万一又像上次被车门夹到手一样,把自己弄伤,疼了大半年怎么办?外面太阳正火热呢,我受得了吗?可是,我从来没有挖过凉薯,这可是个新鲜事呢!我纠结不已。

望着我犹豫的样子,娭毑开口道:“孩子,有些事,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一定不行呢?”

我心中的疑虑被娭毑化解了,于是我一口答应,“雄赳赳,气昂昂,扛着锄头上地忙。”

天气炎热,阳光是毒辣辣的。才出来没一会,身上已出了层汗。我来到凉薯地里,看着茎连着茎,藤连着藤的凉薯,一大片一大片漫过去,只见藤蔓不见凉薯,心里又敲起了退堂鼓:藤蔓这么牵牵连连,一定十分难挖,我这么个小身板,罢了罢了吧!

娭毑说话了:“孙女呃,今年雨水充足,阳光也好,看这凉薯藤,凉薯扎得深,你可要小心啰!”

我抡起锄头,宛如身披铁甲,手执战戟的勇士,向凉薯发起猛烈进攻。可怎料出师不利,一铲子下去竟怼到了一块大石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木柄怼得我的虎口生疼,一阵麻痛。

嚯哟!小小石头,尔敢在我“梁山第一百零七单将刘胡兰”面前卖弄威风,看我不降了你个磨人的小妖精!”我也较真了!

我双手插腰,想了想,顿时来了劲。我朝土上泼一桶水,再扎一个马步,撸起袖子,学着娭毑的样子,往手心吐了一口唾沫,搓了搓手,再次挥起锄头向凉薯发起猛烈攻击,深入敌营,再用力向上一撬,利用“杠杆原理”将敌营翻个底朝天,凉薯终于见光了。

我大喜,乘胜追击,埋头苦干,又连连缴获了十来个“敌虏——凉薯。”。

天色渐晚,微风终于如期而至,清风拂面,我心因为收获凉薯而变得如秋风般轻盈,不再有原来酷暑般的急躁。

我满怀期待,用竹筐将凉薯小心翼翼地一个个装好,带到院子里。但当我将凉薯身上的泥巴洗净后,竟发觉我辛辛苦苦挖的凉薯并不“美好”——有的小如鸡蛋,有的奇形怪状.....有的凉薯挖断了,泥沙怎么洗都洗不掉。一口下去,满嘴细沙,嗑了我的牙,我立马呸了几口,味道也不如想象的甜美。

我有些失落,但转念一想——结果是不怎么美好,但我收获了挖凉薯的经历!体验了挖凉薯的滋味呀!这哪里是一般城市孩子有的经历呢!

结果不必遗憾了,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作者的话:

写作时要确立明确的思路,这样才能下笔自然流畅。

我在思考选材时,仔细回想,曾老师指导总结的巧作巧择素材的四种思维:你选择的素材有意义吗?你选择的素材经历了障碍吗?你选择的素材能想起其中的细节吗?你选择的素材有时空特色吗?这四种思维,我逐个逐个想:意义是什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障碍在哪儿?由不会挖凉薯到挖到凉薯,但是挖烂了,有失望也有感悟;挖凉薯的动作细节我还记忆犹新……嗯,还有心理细节;时空呢?是夏末初秋,情景交融,由炎热变为秋天的凉爽,可以烘托出我挖凉薯的心情变化。根据对老师上课内容的琢磨,一一对应思考,这篇文章便水到渠成了。

老师的话:

我记得芷涵在《巧择素材立意明》的直播课中,是思考很投入的一位,她当时的课堂回答是:我按照老师说的巧择素材的四种思维,就有了两个素材:生地会考与挖凉薯。在这两个素材中,我选择了挖凉薯,因为写生地会考这个素材容易“撞车”,而挖凉薯这个素材是新颖的,独特的。

我接过她的话茬说:在两件事情对自己都有意义有触动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对,选择素材要能动我心还要出新!

自出心裁,匠心独具,永远是写作的不懈追求!在芷涵的构思行文中,明显有对鲁迅《故乡》的借鉴,如“住在长沙市,只是望着城里四角天空的我,以前一直不知。”正如迅哥儿对少年闰土生活的好奇一样。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