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的误区

近年来,创新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从中央到地方,创新也成了各种场合领导的口头禅。作文也如此,书市里,各种创新作文充满了书架,一派蓬勃景象。江泽民同志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确,创新很重要,文艺更需要创新,学生作文也是如此。然而一些学生的作文常常走进误区,弄巧成拙。

一、剑走偏锋,强词夺理。

观点的新颖是无可厚非的。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很多思维方法。其中影响学生最大的恐怕是所谓“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于是不少学生将其奉若神明,随意歪曲,让人啼笑皆非。例如高考作文“诚信”命题,有些学生就善于反弹琵琶,来个《且慢讲诚信》。文章写到:“诚信”害死人,俗话说,兵不厌诈,诸侯争霸时宋襄公讲诚信,结果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列举今天讲诚信吃亏的例子,试图证明“诚信”未必真需要。虽然语言简练典雅,但让人感到有些强词夺理。

其实,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看待事物都需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这种执着一说,看似新颖,如果立场不正确,恐怕要弄巧成拙的。

二、忽视积累,鄙视模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文章容易,写好文章的确是不容易。短短的一篇文章能反映出作者知识和人格。有位外国资深编辑曾说过:任何一篇作品到他手上,他都能一下子看出作者心中是否充满对人生、对世界的爱。可见,文章难也不难,关键看你的知识和情感积累。有了知识和情感积累后,要多读优秀作品,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使自己的文章结构精巧,表现力强。但一些学生刻意创新,忽视积累,语言晦涩,让读者如堕云里雾里。这种抛弃了知识和情感积累的创新是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可的。

三、胡编乱造,贻笑大方

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但学生作文的创新过程中,有的同学胡思乱想,甚至乱用术语,胡编乱造,贻笑大方。例如有的学生看到文章有较多的引用往往能得到教师的赞赏,于是杜撰名人名言,企图蒙混过关。我想这样的文章无论如何是难以得到认可的。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外国名字,主人公都是“露司”“乔”或者干脆是英文,然后开始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可能这也是作者的想象,但文章如果能反映自己生活,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不是更能打动读者?

四、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谈到创新,有的同学还试图在文体上创新,有的杂糅戏剧、小说、诗歌和散文,写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文章,让人莫名其妙。其实,高考作文的改革,实行话题作文的第一年对文体的要求是“不限文体”,第二年就改为“文体自选”。只改了两字,意义不同寻常。文体自选,要求学生能自选一种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文体。这种方法能促进个性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学生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掌握文体的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写出文体的“个性”。这本身就是创新。

作文创新不可少,但惟有写真情,表真意,关注社会,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创见,真正实现作文的创新。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