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课前演讲稿范文

几年前看过龙应台的一篇文章,很喜欢,题目叫《不相信》,课前三分钟演讲稿:(不)相信。

很想和大家分享这篇文章,只好借用这个题目,来谈谈我的一些幼稚的(不)相信。

曾经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慢慢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国家是超越所有国人的爱与信念的存在,是可以让人赴汤蹈火的不可动摇的精神实体,可是当看到乌克兰危机中克里米亚全民公投95.7%的公民支持离开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联邦,突然变得不相信;曾经相信人道主义是全人类善良的结晶,是爱与温暖的拂面春风,可后来渐渐发现,人道主义往往并不是人道主义,还可以是政客们玩弄的缥缈名词,是霸权主义的遮羞布,是堂而皇之出兵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

当大国提出人道主义,往往是要掀起腥风血雨;曾经相信记忆永不过期,事件只发生在当下,但留存在记忆中的定格可以随时拿出来与人一同回味,可当你兴致勃勃地提前起某件往事时,却常会看到另一当事人的神情有些许茫然。于是你怅然若失地发现,原来别人早已走了好远,而你仍在原地四顾。记忆的结局,往往是被流水冲刷干净;曾经相信过学生时代的爱情,可是看过很多分分合合后,发现年轻的孩子们在一起和不在一起的理由常常非常很奇怪,开花有时不是因为相爱,仅仅是出于好奇、性萌动和叛逆。是谁说过,初恋的我们不懂爱情;曾经相信过友情,可是后来发现,再亲密的朋友,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就不可避免地疏远,你会关注她的qq说说,人人动态,发现她在看某一部小说,在追某一部美剧,又喜欢上了某一个明星……这些都是在长郡做山顶洞人的你无力了解的。有时想起她,你会很怀念与她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可让你立刻和现在的她见面,你又会有些迟疑,因为你和她,早已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曾经相信过理科实验班的巨大光环,以为传说中的理实是一个天才满地走,精英贱如狗的地方。亲自待了三年后,明白理实也只是千千万万平凡班级中的一个,有缺点也有毛病。光环,并不是优秀的证明;曾经相信过毅哥的无所不能,可是越来越频繁地看到毅哥的无奈。其实他能做的,也只是做好自己。我们的部分,他只能引导,不能代劳;曾经相信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是我高中憋住一口气奋斗所为的全部,后来发现,其实也不是。

曾经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比如国家虽然可能被背弃,但土地可以信,流动在血脉里的民族精魂依然生生不息。克里米亚人民是乌克兰公民,也是俄罗斯族人,流着俄罗斯先民的血;比如大国口中的人道主义虽然常常极为可疑,但在地球的每一个贫穷落后,忍受着苦难的角落,人道主义的终端实施者是人道主义者,而不是大国政客和军队。只要还有人相信,有人践行,真正的人道主义就不会死。比如刻骨铭心的记忆其实不会败给时间,时间只是滤纸,滤去了平淡如水,滤去了碌碌无为,滤去了不堪回首,最珍贵最美好的,一定会留下。不必担心只有你一人维持着记忆的保质期,如果有人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珍惜那段记忆,在相视一笑的瞬间,你会知道,他也记得。而这样的人,并不需要太多。

比如学生时代的爱情或许不够坚固持久,没有自由成熟的基础,走不了多远,被风一吹就散了,但单纯可以相信,美好可以相信。多年以后回想起曾经的飞扬青春时,依然会泪流满面。比如理科实验班的优秀依然相信,每个人的缺点并不会汇合起来成一个班的缺点,因为缺点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优点可以叠加成为一个班的优点,因为大家一直在彼此学习。比如毅哥的无所不能,但只要我们听他的话跟着他一步一步来,毅哥就依然无所不能。比如北大的梦想,虽然它对我而言已不完全是当初的意义,但我依然相信,三年高中因北大而无悔。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曾经不相信而现在却信了的呢?

有的,都是一些最经典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信了;曾经不相信“优秀是一种习惯”,现在信了;曾经不相信“快即是慢,慢即是快”,现在信了;曾经不相信“回归基础回归教材是高考制胜的关键”,现在信了;曾经不相信“心向往之,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现在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也信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同学们,你们又在相信和不相信着什么呢?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