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了一组写亲情的作文。亲情最易打动人,偏偏他们写的却打动不了我。
一篇讲爸爸对爷爷的孝,大致是说,三年前爷爷患骨刺,因不能自理,常把卫生间弄得很脏,爸爸下班回来都会收拾干净,甚至晚上打地铺睡在旁边,方便照顾。因此作者很感动,不过我却没感动,因为他匆匆一笔,就把爸爸收拾卫生间和夜间打地铺两件事都写完了。
跟人面对面聊天可简短些,别人就算不听细节,但听到你讲爸爸时动情的声音和看到你的表情,也很容易受感染。写作就不一样了,读者与你距离遥远,听不到你的诉说,看不到你的表情――只有一支笔。你要用这支笔打动人。若还是像聊天那样粗略,马虎过去,不能用这支笔详细描绘出爸爸行孝的某些细节场景,让人眼前形成一幅画面,就像亲眼看到一样,怎能受感动呢?
其实这里有很容易感人的两件事,爸爸收拾卫生间,打地铺照顾爷爷。你可以在在第一件事里,详写爷爷把卫生间弄得如何脏,越是脏,越能显出爸爸后来收拾时体现的孝心;爸爸看到脏污一幕时是什么表情,说了什么,又是怎样收拾的,越详细写出收拾的情景,越能进一步表现爸爸的孝。另一件事,爸爸打地铺,那么肯定晚上要起来多次,照顾爷爷大小便,喝水吃药,这件事里有那么多细节,为什么不抓住些好好写一番呢?
说到一定要写出细节,才能感染人。那么,什么是细节?细节就是在最容易被忽略的瞬间里,不能引起人注意的场景里一些说的,做的,想的,等等。但偏偏就是它们,常常一下就能打开我们感情的闸门。
当然,不是说每件事都要写出细节,而是根据作文想要表达的主题,首先来选择详写哪件事,然后在那件事中详写哪些细节。都是表现孝的事例中,哪件最典型:爸爸收拾卫生间,还是夜间照顾爷爷?选出一件,再抓住其中几个细节,一笔一笔写出来。如果平均用力,两件事都详细,每件事都写了好多细节,不但不能感人,还让人觉得重复,罗嗦。
来看朱自清的《背影》。首先,详写一件事。文章涉及好几件事,为祖母奔丧,同行至南京,搭火车北上。前两件事仅用200多字,而为“我”送行却用了800来字,为什么?因为他觉得只有这件事最能表现父爱。其次,详写细节。在这件事中,买橘子之前都还没为父亲做的事感动:如一定要茶房陪“我”北上,让“我”不耐烦;给小费讲价,嫌他讲话不漂亮;最后让茶房照顾好“我”,也觉得他很迂,直到看见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细节的出现: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就是因为这一细节,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那个父亲的背影定会像一幅清晰的画,印在记忆里,好多年都不会忘记。
写父母,不一定要写催泪的亲情,欢乐的也能体现亲情。80后女作家李娟的妈妈很搞笑,她用心地记录了许多母女对话的细节,也让人感到浓浓的亲情:
一次,我妈突然深沉地说道:“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我说:“哟,这您也知道?”妈妈不屑地说:“可笑!这有啥不知道的?数学家最有名的不就是陈景润吗!”我忍不住夸赞:“不错不错。”接着她更加淡然地说道:“化学家是成吉思汗。”
我兴致勃勃给我妈做帽子,缝纫机踩得啪啪作响,并唠唠叨叨吹嘘个没完:“等着吧!待会儿帽子做好后,当你看到它的那一瞬间,顿时会老泪纵横……白天想起来白天哭,晚上想起来晚上哭,日日夜夜,永无止境……哎呀,你为什么会这么感动呢?你说你为什么要哭成那样呢?”
她端着鸡饲料从旁边走过,面无表情地回答:“因为太难看了。”
你与父母间,或你父母与他们的父母间有什么故事?我们等着你,凭手中的那只笔,描绘出那些生活的细节,来唤醒我们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