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没盐了,妈妈让我买去。
盐买回来了,妈妈一看包装,怒了:“谁让你买这种绵盐!不知道家里一直用粒盐呀。真是不当家,不知粒盐才是咸呀。”
绵盐,就是质地细软,样子像绵白糖那样的盐。粒盐,就是质地晶莹,样子像沙白糖那样的盐。妈妈觉得粒盐比绵盐咸,这种印象对吗?
当然,直接跟妈妈“口头争论”是无效的,拿出“过硬”的事实才能让妈妈服气。如何验证“绵盐”也是“很咸”的呢?
我把相同质量的绵盐和粒盐倒在容量相同的杯子里,你猜怎么着,绵盐一只杯子装不下,粒盐一只杯子装不满。对,这是绵盐不如粒盐咸的第一个原因:绵盐“松软”,密度比粒盐要小好多。妈妈同样舀一勺盐,体积虽然一样,但绵盐的质量要比粒盐少,这样放在菜里会感觉绵盐的咸味不够,要多放才行。体积相同时,绵盐不咸,是绵盐的分量不够造成的结果。
我把实验结果跟妈妈说,却弄不明白“密度”“质量”“体积”这些“高科技名词”。
嗯,是我的错,不应该跟妈妈讲“高科技”,还是让妈妈亲身体会一下吧——
在妈妈的见证下,我称出相同质量的绵盐和粒盐,然后溶进相同体积的水里,做出了“绵盐水”和“粒盐水”。接着,我让妈妈闭上眼睛,用筷子轮流沾两种盐水让妈妈品尝,然后区分出那个更咸。
结果,妈妈一会儿感觉“绵盐水”更咸,一会儿感觉“粒盐水”更咸。事实上,两种盐水的“咸度”妈妈根本没办法区分出来。
妈妈无法区分两种盐的“咸度”,说明“绵盐不咸”是一种错觉。我跟妈妈解释:“这是你的心理在作怪,一看绵盐那软软的样子,就觉得它不如硬粒粒盐咸。你只是凭‘外貌’感觉绵盐不咸,其实绵盐真的跟粒盐一样咸。”
妈妈说:“应该是这个理。”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认为某某不如某某”的例子还有很多,即是“以貌取人物”的错觉。消除这种错觉的方法很简单——仔细辨析,尊重事实呀。
作者系山东省莒南县第八中学学生史国澳
来源:语文报六年级版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