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是钱伯斯先生常年研究、推广儿童阅读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此书意在指导老师和家长通过环境与活动的整合,帮助儿童亲近图书,进而鼓励儿童自主而愉快地阅读。
《促进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实验研究》在我校已开展了近一年的时间,收到一些效果,但效果没有期待中显著。如何更好地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孩子沐泽书香?对于平时有阅读习惯的我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借助书籍的力量,寻找合适的方式。在上个学期临近结束的时候,我们相遇在当当网,当我第一眼看见,就被你的名深深地吸引,于是你便成了我家藏书中一员。购得后,我便开始要边角料的时间进行阅读。由于是边角料的时间,为此读后的思绪便没有了系统性。但有两点印象深刻:其一,虽说在研究方面,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作者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中做法想法,用近似白描的杜撰方式叙述了自己的经验所得,浅显易懂。其二,便是文中主流思想: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虽说这句话早已听说,这思潮早已明白,但在阅读中依然还带来很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明白了这一实验研究效果不够显著的直接原因。要想在学生间培植阅读的因子,先得在全校语文老师中培植阅读的因子。纵观农村小学的老师,试问老师们,一年你读了几本书呢?我也曾问过我校的一名数学老师。他回答说,记不清了,已经很多年没看过一本书了,现在一拿起书就想睡。为此,我想借助你的力量,对我校的老师进行一次思想的洗涤,做一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我们总对所有的学生们说:趁现在尽可能多读一些书吧,因为你不可能再有这么好的阅读机会了!我们当老师的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但我们的部分老师只在嘴上说,却从未付之以行动,这样也让教师在学生的亲和力大大下降。其实,老师们也都明白: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但一直是我行我素,言不由衷。在此,作者呼吁这是一个需要谨记在心的真理,因此,任务的成功与否,就看我们读了多少书,以及读了什么样的书。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试着影响他人变成和我们一样的读者;我们总喜欢将自己最钟爱的书与大家分享,期待他们也一样能乐在其中;我们也会用自己思考或谈论阅读心得的方式,引导周围的人用同样的方式来思考和谈论。不用多说,我们举手投足间就已经透露了我们生活中关于阅读的种种。
教师这一项工作,是一个照顾所有年轻学子们的专业工作,同时也肩负着帮助孩子成为读者的责任。如果老师们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时就观注出版的儿童文学,并对儿童文学有完整而广泛的知识,也知道如何将这一切带给孩子们,那么,老师不但会在指导阅读时更有效率,也能为教学生涯的前几年建立一些图书信息的基础。让老师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想把本书中可以借鉴的行动策略做做摘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对于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孩子而言,我们能帮助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依循着孩子在阅读循环中的进展,随时去肯定他们完成的每一个步骤。孩子能注意到书架上的书,是一个步骤;能在架上选出一本他想读的书,是另一个步骤;决定手上的书正是他想看的书,或再放回架上去,又是一个步骤;终于,他打算坐下来好好阅读这本书了,这也是一个步骤。
2、 读者的耐心总是不太持久,一旦他看上了一本书,总会迫不及待地想拥有。找书的时间拖得颠簸,他的兴趣就越容易消失。(晨会,选择一名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汇报演讲”或“好书推荐”“读后感交流”)
3、 “阅读”也是这样,我们必须得有一个可以让我们心无旁骛的场所,才能专注地带入书本。很多经验都印证了这个道理,我们常常会在学校里看见孩子们坐在老师们开设的阅读区里,专心地读着手上的书。(开辟班级阅读区)阅读区意味着你对阅读的重视,可以借此让孩子们明白:如果不是如此看重阅读,老师不会在教室里拨出这样的空间让他们阅读。一个小小的地方、一些简单的阅读守则,不需要老师多说,孩子们就可以体会到整个班级、学校、甚至社区对阅读的重视。
4、 阅读是需要经常练习的。阅读是需要时间的。很多孩子来自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而牺牲阅读的时间,因为在他的世界里,阅读并不被视为生活的一部分。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不能期待班上那些尚未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在一个新老师告诉他们要有规律的阅读时间后,能马上进入状态。孩子们总需要我们慢慢引导,才能循序渐进地步上轨道。因此,当你为孩子们讲解阅读时间里该做些什么之后,可以先抽出一点时间来为孩子们读故事,这样就可以阅读他们自己想看的书。随着他们阅读习惯的渐渐养成,我们可以慢慢加长他们的自行阅读时间。等他们完全习惯自行阅读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再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他们读故事,而可以将读故事这个活动另外安排时间进行。至于阅读时间的长短该如何安排,大致可以参考以下的建议:7岁左右的小月友,一次大约15分钟(一天可以安排两次);9岁左右的小朋友,一次大约30分钟;13岁左右的小朋友,一次大约40-45分钟。(可以关注p32页)。
5、 为了让“说来听听”的方式更活泼生动,同时也强化它的学习效果,我们设计了几个寓教于乐的阅读游戏:造句游戏、“非读者”游戏、责任游戏、相关字游戏、“抓鬼”游戏。想知道游戏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看(p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