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中的永恒
一礼
对于孔子思想最大的争议就在于此,其实孔子所提倡的礼都是为仁服务的,并且他并不拘泥于古法,他承认礼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比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丧事与其仪式上搞得隆重而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地悲伤。而后人呢?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与孔子提倡的礼大相径庭。农村办丧事,请来一群歌舞队,大唱大跳流行歌舞,吵得人不得安宁。这应该就是孔子所批判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我们今天的“礼”是出于要面子和要排场的。有人说,如果没有“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像于丹这样的女士还得裹着小脚呢。其实不然,如果孔子看到后世的“三寸金莲”,一定会大加指责的。这些年来,随着国门的大开,我们因礼仪问题被外国人鄙视的还少吗?这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形象的大事了。其实,实行礼的目的和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维护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是礼的内容和形式是一定要不断变化的。如果孔子活到今天,他一定会提倡“不要随地吐痰,上车要排队”,而不是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因为他是积极进取的。孔子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身在狱中而他认为其无罪的公冶长,试问,后人之中有谁有如此气魄与明智?单这一条,我们就不能说孔子对礼的态度是错误的。而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某些人倒显得顽固不化。难道我们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见面要握手”吗?所以,真正要批判的是我们今天的许多中国人,一面喊着要加强礼仪文明建设,一方面又喊着要打倒“孔家店”,这不是自相矛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吗?
再者,孔子生活的时代节奏缓慢,礼教风气盛行并不会阻碍工作学习。《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指孔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瞧瞧,那个时代,连多问几件事都被视作不知礼,对于处在其中的孔子来说,若是不受影响,一定会遭到唾弃而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二学习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有许多经典的语句,已被广为流传,但我觉得对于今天学习压力空前沉重的中国人来说,孔子为学的另一种思想更值得人们深思 ??那就是知识是为己所用的,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的。
孔子精通六艺,对于美妙的音乐竟能兴奋得“三月不知肉味”。那时没有科举,文化典籍也不多,学习较为随意,但孔子却发出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人学习为了提高自身修养,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取悦,炫耀于别人的感叹,相比之下,我们今人是不是更应该这样感慨呢?他还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清朝那些十年寒窗的士子们在读到这句话时,有没有汗颜呢?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提高以及社会实用性。那为什么这样明智的为学思想并未在中国得以传播与实施呢?这是因为我们对人才的标准和考核出了问题,封建统治的大部分时期,古板的科举制成了中国人为官的唯一路径。这使我明白为什么哈佛大学每年都要把一批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的原因了。
邓小平说:“我们改革开放中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那么多知识,有多少是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多少可以在步入社会后依然受用?“三星智力快车”的一位年度总冠军说表示,他在北大的学习,除了英语有用之外,其他的高中知识都用不着。也许他的话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全然不顾能力的提升。
三为政
孔子主张的是仁政,他的政治抱负用现代话说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他在五十六岁时在鲁国任代理宰相兼外交事务,杀掉了扰乱朝纲的大夫少正卯,整顿社会纪律,虽然才代理宰相三个月,就把鲁国治理得有声有色,路不拾遗,致使齐国大为惊恐,送给了鲁定公女乐80人,良马120匹,华车30辆,结果 鲁国国君三日不上朝,使得孔子大失所望,开始了周游列国。这说明孔子的政治主张并不是空喊口号的,而是具有实际的可行性的。也许有人说,孔子应当直言上柬,但鲁君不是唐太宗,硬碰硬只会使自己成为比干。正如孔子所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我觉得这句话对历史上的那些政治不得志就就抱怨的人都应有启迪意义。我们读《论语》,并未发现孔子有什么抱怨,他在周游列国,政治思想不被采纳后,便专心整理典籍,教书育人了,最终为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髓。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象容器那样中规中矩唯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多棱镜,才能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能折射光芒。
四处世
孔子的一生并不如意,但在《论语》中我们并没有读到他的抱怨。他对待人生,说:“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他对待人际,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待回报,他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直:正直……他的这些处世原则与态度,在今天看来,不是仍然经典吗?孔子知人事,也通天命,天命不是迷信,不是遇到困难就烧香拜佛,知天命应是一种对生命的淡定从容,对人生道路的坚定信仰。孔子的伟大之处之一在于他洞察人事而不消极避世。杜甫,李白等等,他们是文化人,理应从小就熟读经典,可他们读懂孔子,《论语》了吗?他们有一腔爱国情,但政治失意时便成天抱怨,或“举杯销愁愁更愁”,他们没能认清封建体制,及时调整自己的定位,最终郁郁一生。他们不懂得自己既然无力改变这浊世,就应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否则只会使世间多一个悲惨的灵魂。我觉得,对于整个世界或者说是人类而言,每一个个体的提高和完善在一定层面上是推动了整体的进步与发展的。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其实也是对一个生命的负责。对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我实在不解,杜甫为何不去靠教书或其他行业谋生呢?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也是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呀。
《论语》一书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内容,今天看来依然受用,因为社会发展再迅猛,人性的轨道是不变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可后半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鲜为人知了。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有的同学问我十道题,前几题我告诉他,他就欢天喜地地夸赞我,而后几题我没告诉他,他就到处说我怎么怎么自私,怎么怎么小气,从来就不帮助同学,“受人李桃,报之琼瑶”。这种人不是“难养相处”吗?
“见贤则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我们周遭的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能进步。看过这句话之后,当我再看到别人不顺眼的事时,我想的就不是去厌恶,指责他,而是想想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这种毛病。
五,人品
我觉得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品最好的人。首先,他坦荡,他曾对弟子们说;“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你们的吗?我没有啊,我什么都可以告诉你们。”颜回死了,孔子十分伤心,但对这一自己最爱的弟子,孔子有过什么评价呢?他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孔子一点也不固执,相反,他喜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甚至反对自己,那么我想,孔子如果活到今天,他一定仍是时代的楷模,因为他不断听取异议,不断改正自己呀。还有,孔子固然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但他绝对是爱憎分明的,而不是“老好人”,佞臣季康子曾送给孔子礼物,想让孔子为自己效力,但孔子没在家,按照礼数,孔子要回礼,可孔子很讨厌季康子啊,于是就趁季康子不在家时去回礼。我在《论语》中读到这一段时不禁笑了??孔子还挺率性啊。
六,忠君
孔子的忠君思想在今天看来是落后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孔子的思想就是落后的。当我们今天使用煤气灶,打火机时,我们会去嘲笑钻木取火吗?当然不会。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对待燧人氏没发明打火机那样去对待孔子呢?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是循序渐进的,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帝制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形态变化总是由发展力水平引领着的。要知道,英国把查里一世送上断头台,法国处死路易十六已是距春秋战国时期1500多年的18世纪了。
从另一方面说,忠君思想也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成吉思汗的铁骑曾踏至多瑙河畔,但不久就失去了对其的控制,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用统一的忠君思想去笼罩。而华夏土地之所以能够相对完整地保留至今,和我们有一个忠君思想有很大关系。但古人的忠君思想是孔子树立起来的吗?肯定不是,老百姓忠君,是因为他们没有反抗的能力,官员,学子们忠君,是因为科举制给他们提供了荣华富贵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们对君主自然要感恩戴德。
七,孔子与共产主义
我们今天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实这一思想孔子早就提出来了,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认为一个国家人要先多起来古代的人口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再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教化他们。看,孔子不是一味地叫你去修身养性,他是认可人们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的。这与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都是合拍的。马克思应该没读过《论语》,要不然他一定会把《论语》当作共产主义的《圣经》的。但我对共产主义生活的“要什么有什么”不太理解,全世界几十亿的人口,人人都想要飞机,别墅,怎么安排?我不知道马克思是如何解释的。也许有一天,人们可以自由移动粒子,这一理想就可以实现了,我可不愿意像上个世纪的中国农民站在田埂上对着宣传标语纳闷:“点灯不用油用什么?耕地不用牛用什么?”那样质疑共产主义,人总是要相信未来的嘛。但我们不妨从孔子那儿得到一点启示,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发达的年代都做到了想干什么干什么,并且符合规范,那如果我们今天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使之达到孔子的境界,那么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共产主义不也能达到吗?但是思想的提高应该比GDP的增长难得多吧!
当然,在我眼中,孔子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有不足之处??他不收女学生。如果他收了女学生,那就真的是“有教无类”了。
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树立是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的,是被统治者变相利用来巩固其专制利益的。秦始皇之所以焚书坑儒,是因为儒家的“仁政”思想与其暴政格格不入,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也只是片面地宣扬了“忠君”思想。由于后世两千多年的不良封建礼制都以儒家作幌子,这才给孔夫子带来了极大的冤屈。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然而对于圣庙,那些权势者也不过一时的热心。因为尊孔的时候已经怀着别样的目的,所以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 陈独秀说:“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中国人活该倒霉!”看看吧,连五四运动的先驱,主力军??扛着“打倒孔老二”的人都承认了孔子的地位和价值,我们今人又有什么理由去误解孔子呢?
基督教是西方国家的信仰,但它只强调了“仁”,而孔子在此基础上又体现了人的本身发展与人情世故的对待,因此《论语》更具实用性。但我相信,无论后人怎样看待自己,孔子一定会站在时光隧道的一端,微笑着缄口。我更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孔子是与之契合的;在人们愈加关注自己内心的今天,孔子是与之契合的;在思维与情感碰撞的今天,孔子是与之契合的……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本人是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位名人之一,他创立儒家思想也是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件大事之一,孔子是得到世界认可的。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 的成立可以证明;孔子学院在世界上的广受欢迎可以证明;思想家伏尔泰“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的赞叹可以证明;福田康夫对孔子故里的朝拜可以证明……
中国是落后的,经济,教育,科技,工业……但在绝大部分国人的眼里,中国的文化是先进的。但每我听到人们标榜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么多么辉煌时,总有一些心酸??我们文化的颜面只能靠化为骨灰的人来支撑。中华世纪坛《建造序言》上有一段话:“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几千年的岁月进程中,总是推陈出新,而我们如今的文化成果呢?难道我们留给后人的只能是红透了半边天的“超级女声”?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注定要载入中国文化史,因为只有那样的领悟经典的方式才是对传统最佳的学习与弘扬,只有那样的阅读方式才能使经典真正影响人们。
令我痛心的是,孔子的《论语》,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国内遭到相当一部分人反对的同时,在韩国和日本却广受欢迎,于丹在日本居然被称为“女孔子”,她的书被日本首相预定。我想大呼:“孔子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
我认为中国人应当全民学《论语》??就像西方人人学《圣经》一样,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只是为了同一个老智者聊聊天,和自己的内心对对话,与这个世界理理头绪。
流动需要永恒,永恒需要流动。别让孔子在“想唱就唱”的喧嚣中寂寞!要用我们的流动去会合孔子的永恒,再用孔子的永恒丰盈,坚定起我们的流动。唯有如此,中华民族这条大河才能汹涌地流向千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