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是早教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8-06-16 00:49:19)

背诵是早教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8-06-16 00:49:19)背诵唐诗三字经论语儿歌格言故事记忆育儿分类:母亲的智慧

一个人只有头脑里装了东西才倒得出来,所以人们才说老师要想倒出来一杯水,得装一桶水。过去由于有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过于功利,从而害了一些孩子,以至于现在感觉全民都在反对早教当然,还是有一定的坚持者,博客里的好友们就是。在生活中,如果你对外说你孩子会背多少诗会认多少字,你赢来的很少是赞许的目光你听到的也多半不会是赞扬的话,更多的都是劝告,人家告诉你别把孩子整得太恼火了,悠着点儿吧,让孩子好好玩吧。好象孩子学了东西多一点儿就心理一定会不健康似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的妈妈,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妈妈说过,她们坚持让孩子自由地长大,而所谓自由,更多的就是指什么都不学我认为这样理解太狭意,而事实上,在生活中,孩子到底有多自由我们无从知道。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她们所谓的自由与我所理解的有所不同,说得狭意一点儿不过好理解一点儿,很多人所谓的给孩子自由就是不让孩子学东西,而我所谓的自由就是让孩子按照自身的内部规律去成长,所以我不拒绝孩子冬天玩水到处玩沙,但同时,我也不拒绝孩子读书背诗。

说起来感觉有点儿遗憾,女儿三月1岁4个多月就可以自己编些非常简单但结构对称意思明了的儿歌来唱,1岁半时就可以背唐诗了,2岁之前就可以背下43首诗其中有少部分是在早教班学的和三字经、十二生肖、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歌。对女儿的成长方面,我没什么过高的要求,同时考虑到一些专家的意见,没敢让女儿背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在她两岁后的三个半月里,她只背了《木兰诗》和《村居》,外加小九九。上周带女儿去医院,墙上的故事是《小鹿找朋友》,一共四段,句子不长但也不算太短,第三天我们去医院时三月就把整个故事基本上背下来了。这两天在给她讲《司马光》,这个故事长,而且里面的用词并不是简单得三月一听就懂,可听了三四天后,三月也基本上背下了这个故事。

想到女儿最近突飞猛进的语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她的记忆力有关,女儿经常“出口成章”,不时地冒出成语和一些非常美的句子,这都与她听故事有关,她把故事中记下的句子活用于生活中。如果女儿没听过什么故事背过什么诗,她几乎不可能说出这么多好听的让人感动的句子来。这些知识是日积月累的,一旦孩子把所学的东西都内化到自己的头脑里,那么说不定哪一天,这些东西就会源源不断地汩汩流出。如果不曾往自己的头脑里“灌输”过或被“灌输”过,那么又能“倒”出什么呢?

信心于一个人很重要,即使是很小的孩子,TA能“听”懂你的鼓励。一个开口说话的孩子,当TA得到你的鼓励后,TA就会更加充满信心,从而更有利于孩子驾驭语言。如果不会开口,或者会开口而只是会一般地表达,这样的人不容易得到太多的鼓励,那么不知不觉中会缺少一些成长的机会。

以下一段话来自于一位日本教育家,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如果您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中感到困难,那应该是他在基础能力上有所缺陷,所以必须提高他的基础能力。

那么应该如何来提高儿童的基础能力呢?方法就是,反复不断地学习基础内容,直至完全地记忆下来,培养孩子完全记忆的能力。

孩子们本来都具有潜在的、优秀的素质,在学习方面有着百分之百的能力。

如果孩子以负面的暗示使得自我评价受到影响,认为自己不行,没有拿满分的能力,那么这些潜在的优秀素质就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

原本并没有记忆力差的儿童!本来并没有哪一个孩子学习能力低于别人。所出现的差别只不过是因为让他们学习的方法不同导致的。

儿童的能力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要通过不断地重复来培养。重复次数越多,儿童大脑里建立起来的学习回路就会越粗,传递起信息来就越轻松。

对于学习来说,重复是最重要的。


如果家长不断反复地念图画书给给孩子听,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记下书中的内容,可以全部背诵出来。这样,他们就可以自己读图画书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当然在于培养儿童的心灵,那么接下来,应该就是提高儿童大脑的机能了。那么,应该怎样来提高儿童的大脑机能呢?也是通过反复学习的方法来提高的。通过反复学习法进行学习,会使大脑更优质,记忆力更好。这样,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学习也会变得很轻松。

记忆力差的原因在于,由于没有进行反复学习,脑子里的学习回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而学习能力也就相应较差。


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转变成具有高水平能力的好孩子。这其中的秘密就是通过反复学习来改变大脑。所有孩子原本大脑的机能都是一样的,是由于外在的因素使得他们之间出现了差别。也就是说,由于教授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的。

一直以来的授课方法,都只是将重点放在对课程的理解上,一直都把理解当成授课的中心,而不是去关注改变孩子能力的本身。

由于没有把对大脑机能的训练当成重点,那么理解能力还不够发达的孩子们就会被这样的授课方式“抛”在一边。

通过不断的重复使记忆得到加强,会对理解力有很大的提高。一般认为理解是很重要的,而背诵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看法占了主流。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正是这样的看法才正是损坏孩子们大脑机能的元凶。

中国有句老话“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我无论何时都相信,人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

其实,以前我也并不太支持背诵这一观点的,尽管我知道只要不是强迫背诵,背诵本身对孩子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知道大多数人不以为然,他们会说,你孩子现在就学了小学的东西,那上小学时干什么啊?是啊,我也经常思考这一问题,一个早教成功的孩子与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必将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样的孩子都不会成为班上的落后生吧!尤其是,在孩子早期培养出来的各种能力以及良好的性格,只会在孩子以后的人生中让他们走得更稳健。

我经常听到一些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小时候会背若干首诗还有三字经,给我讲这些的妈妈的宝宝其实也只三四岁。他们的言外之意是孩子小时候背再多的东西也没用,因为长大后他们会忘记,而且忘得不留痕迹,也就是说孩子小时他们做了无用功。我觉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在于大人本身。背过了就背过了,不闻不问的,当然就忘了,不用说靠机械记忆的孩子,就是靠理解记忆的我们也未必就没有忘得一干二净的可能。孩子的记忆系统与成人根本不一样,不断地重复是他们记忆的奥秘。所以,妈妈们要记得,即使是孩子背得滚瓜烂熟的东西,也要记得经常复习,等到孩子慢慢大了,他们的记忆系统改变过后,这些在年幼时光背下的东西才永远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我不再左思右想左顾右盼踌躇不前,我决定了,依照女儿两岁前的方法,在她玩耍中散步时,继续给她听一些背诵内容,尤其是睡前,给她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和诗,念一下我们的四书五经。随着三月年龄的增长,我觉得有必要将她阅读背育的内容再拓得广泛一些,我认为可以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背诵:

一、儿歌童谣: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孩子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儿歌在女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上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三月很喜欢说一些结构对称的句子,我认为就是受儿歌熏陶的缘故。只不过,我对儿歌比较挑剔。当我发现女儿对儿歌非常感兴趣时我到处买这方面的书籍,拿到手后感觉非常遗憾,大多的儿歌艺术性差,算不上琅琅上口,而且有拼凑之感,意思上很牵强,所以女儿会背的儿歌并不算是特别多,但是都是比较经典的。比如“大雨大雨哗哗下,北京给我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拉锯、扯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小蝌蚪,尾巴长,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儿?来了来了我来了,来了一只大青蛙”、“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小豆角,真可爱,里面住着胖乖乖,太阳公公亲一口,噼啪一声蹦出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为了搜集到更多更好的儿歌,我曾在时尚育儿论坛发贴寻找,我曾经几次汇总,昨晚我再次汇总,一共200有余,里面的儿歌大多不错。

二、唐诗:

我认为唐诗比较经典,虽然宝宝们不能根据字面理解意思其实宝宝也未必需要理解,但有一点却是绝对可以保证的,那就是短小精悍,而且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这对小儿是非常有益的。.唐诗有些篇章与儿歌相似,孩子记忆能力好,很容易背会.一般儿歌,艺术性差;唐诗中不少篇章,艺术性?思想意境均佳.常背一点唐诗,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背唐诗还可以使孩子受到美感的熏陶.唐诗中有不少篇章都写得很美,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都写得富于诗情画意,多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身心健康

总有人觉得孩子背不懂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要知道孩子可是孩子,不是我们成人。有些诗句,孩子不懂也不要紧.有位教育家讲得有道理,对孩子们来说,不大懂的东西可能像块冰,孩子吞进肚里后,自己会化的.不过,花的时间有长有短.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诗的理解越来越深.这与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就不一样:它对孩子无思想压力,其目的是利用儿童良好的记忆潜力,使之不致浪费.

三、国学经典:

三月曾去过两天国学班,我因此对国学的背诵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那里的孩子非常讲“礼”,让人很感动,看着他们小大人般背育经书的样子,我坐在那里就想:这些孩子的人生必将不同!

国学启蒙让教育返璞归真。国学班的孩子们的行为习惯非常好,尽管他们也是独生子女,但他们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国学启蒙容易唤醒孩子沉睡的记忆潜能。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孩子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国学启蒙让孩子们自信力普遍提升。经典诵读给予孩子的,不只是记忆能力的加快和知识储备的增多,还有自信力的提升。一个人的成与败、快乐与悲哀,与拥有的知识能力有关,而更为重要的是有无自信心。从这个层面讲,经典诵读对孩子一生生命成长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广博精微。而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诵读国学经典不能包治百病,但诵读经典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知识结构的构建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学经典对人的影响会随着一个人阅历的丰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用传统文化为其打亮生命的底色,让孩子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的成长。

我一直打算在三月稍大点儿后,一定再送她去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在每天睡前,尽量给她读几遍国学方面的书籍。三月早就会背三字经,目前在听《论语》,以后还将听《弟子规》和其他诸子书籍。

四、散文、故事、格言及俗语等:

我曾试着给三月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但感觉一般,其实,适合孩子的散文并不太多。《亲爱的小鱼》这样的类似于诗的幼儿故事我觉得更适合孩子,但我多方打听都没有类似的儿童文学作品。三月记故事的能力比较强,一般一本书两三天就基本上背下来了中间需要一些提示,所以三月经常活用故事里面的话。因此,我也非常注意给三月选一些语言特别美的故事,语言组织不好的故事有些我要重新组织下读给三月。

由于家在学校里,出门看到一些牌子上的格言就随口念一下,结果三月就记下来了。后来感觉孩子记些这样的积极点儿的句子对语言能力的以展非常有益。比如三月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一切”等,这些格言对孩子的语言方面的积累非常有用。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俗语,也可以决结下教给孩子,这些俗语琅琅上口,意思简单明了,孩子们非常喜欢,我记得三月不到一岁半时就会说“大红灯笼高高挂”、“八月桂花香”这些俗语。当三月一看到灯笼时就会脱口而出“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惊讶。去年秋天,处处金桂飘香,三月一闻到桂香就忍不住要说“八月桂花香”,不知道的都以为三月是个多不得了的小姑娘呢!

背诵改变大脑素质,背诵不单单只是对知识的背诵,它还能改变大脑的质量。背诵不同于课堂上那种填鸭式的灌输。背诵是通过记忆必要的知识来进行反复学习的过程。有专家如是说,如果让我放言几句,我会断言,记忆应该比任何一件事都来得更重要,最开始就应该先学会背诵。

孩子越小就越不会拒绝他人给予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趁孩子还小,让孩子养成阅读背诵的好习惯吧

正准备下网时想起我漏掉了其中一个观点:我不主张强迫学习,女儿背诵的知识主要是在外面玩耍或散步时我随口念的,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全是我先背会的;少部分是我在睡前读给她听的。现在她长大了,所以很牛,读什么书都是她说了算,而且,都是她亲自把书从书堆里翻出来,我去翻都不行,也就是说,我是在女儿自愿的情况下才给她读的。如果是强迫,孩子就会反感,那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让孩子快乐学习!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