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人活在世上就必须读书,读书才能使人进步。
乙:这话说得对,人不能不读书。
甲:那我倒要问问你,你读过什么书啊?
乙:我读的书多的去了,无论是国内的、国外的,古代的、现代的,还有什么传奇、传说、故事、演义都读过。
甲:噢?看来你读过的书还真不少。
乙:那当然。
甲:那你可听说过“草船借箭”?
乙:当然听说过,那可是《三国演义》的名篇。
甲:哎!那个“草船借箭”都过时了。
乙:那个“草船借箭”过时了,那哪个“草船借箭”不过时啊?
甲: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编了一个“新草船借箭”。
乙:噢?那我要听一听。
甲:真要听?
乙:那是,我虽不才,也是个文化人。
甲:话说,一天早上,诸葛亮跑步回来。
乙:诸葛亮什么时候有了晨练的习惯了,没听说过。
甲:生命在于运动吗,人的思想在改变,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多少锻炼也是应该的。
乙:好,好,你继续说。
甲:诸葛亮回来后就打开了电脑。
乙:等着,等着,什么?诸葛亮那时侯也有电脑?
甲:怎么没有啊,你得记住我说的是“新草船借箭”,是现代的。你再想想现代是改革开放,国家兴旺,人民安乐,家家电脑不足为怪。
乙:你这不是瞎扯吗?
甲:什么瞎扯,这是时代魅力。
乙:还时代魅力?好,你继续往下编。
甲:他打开电脑,发现有封电子邮件,诸葛亮打开一看,是周瑜发来的。
乙:里面都写了什么意思?
甲:这邮件的大体意思就是周瑜想请诸葛亮去东吴商谈军事。
乙:那诸葛亮怎么想的啊?
甲:诸葛亮就是有点遗憾。
乙:他有什么遗憾?
甲:本来诸葛亮在东吴,昨天晚上,刘备刚给诸葛亮打电话让他回来,还没呆上几天就走。
乙:再怎么说也是军事要紧啊。
甲:对啊,诸葛亮也是这么想的,于是,诸葛亮就去辞别刘备要走,但是那刘备不放心啊,就从袖子里掏出一把冲锋枪给了诸葛亮,嘱咐说,这世上恐怖分子极多,军师要随机应变。
乙:刘备为诸葛亮想的还真周到。
甲:可不是,又让诸葛亮带了五个保镖,两只母鸡。
乙:这诸葛亮带母鸡干什么?
甲:现在出门谁不拿点东西啊。
乙:噢,得送礼。
甲:然后那诸葛亮就坐着直升飞机去了。
乙:那诸葛亮怎么还坐飞机去啊?
甲:你可不知道,现在这个诸葛亮最怕叨叨。从蜀汉到东吴既有旱地又有水陆,要不坐飞机,那至少得倒两次车,相比起来坐飞机就方便多了,直达。
乙:是方便。
甲:到了东吴,诸葛亮就去找周瑜。那周游可气派了,简直像个外国人。
乙:这话怎么讲?
甲:那周瑜,穿着德国T恤衫,美国牛仔裤,配意大利皮鞋,戴法国礼帽,你说这不是外国人是什么。
乙:噢,你说的是这个。
甲:周瑜见了诸葛亮,施礼说,孔明先生好,诸葛亮也说,公谨周有礼了。
乙:这公谨周是谁啊?
甲:是周瑜啊。
乙:公谨周怎么会是周瑜呢?
甲:现在处处学外国,什么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都跑中国来了,所以周瑜也改外国名了,把姓放了后面,就叫公谨周。
乙: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甲:两个人谈论了一会儿,诸葛亮就答应一天之内造十万只箭。
乙:那他能造完吗?
甲:你往下听啊。第二天,诸葛亮就派人划小船往曹营去了。
乙:那诸葛亮不是爱坐飞机吗?怎么改划船去了?
甲:我说你怎么老打岔啊?现在油价不是爆涨吗,他敢乱花吗?
乙:对,是该省省油了。
甲:而诸葛亮与鲁肃却在舱里吹着风扇喝茶。
乙:诸葛亮倒是自在。
甲:可不是,自从有了电风扇,诸葛亮再也不用摇那把破扇子了。到了曹营,诸葛亮就派人挖地道,进城偷箭,因为当时天还没亮,所以偷箭工作十分顺利。
乙:在曹军里偷东西有那么容易吗?
甲:这不简单,诸葛亮早派人用钱贿赂好了,顺便又给他们下了点迷浑药。
乙:难道他们醒来就没发现?
甲:等诸葛亮偷完箭,他们就醒来了,得知这事立即来追,诸葛亮就让人一连放了十几颗烟雾弹,才得以解脱。
乙:之后呢?
甲:诸葛亮一寻思,就直接把箭给周瑜送去了。
乙:周瑜知道了怎么样啊?
甲:周瑜一看,当即晕倒,从人立即把他送医院去了,一检查才知,得了脑淤血兼心肌梗塞.这就是“新草船借箭”。
乙:这就完了?
甲:完了,噢对,还有一句我的感叹,那就是:孔明才智名千秋,全凭周瑜作陪衬。
乙:你这是“草船借箭”吗?
甲:那这是什么?
乙:诸葛亮偷箭。
甲:偷箭?那不都一样吗,反正是把箭给弄来了。
乙:我怎么还觉得这个“新草船借箭”里面这个周瑜和诸葛亮脑子有点问题。
甲:有什么问题?
乙:你说,这“新草船借箭”里都有电脑、冲锋枪和直升飞机了,那打曹操还用借箭了?直接用飞机、大炮算了。
甲:的确是这样,我估计他们借箭不是打仗。
乙:那是干什么?
甲:这个还需进一步考察,毕竟是历史遗留问题。
乙:什么历史遗留问题?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吗?
甲:如果不是,那就是周瑜、诸葛亮脑子的确有问题。
乙:还他们有问题,我看是你有问题,你这是扭曲历史,是一种玷污,你说你能改吗?
甲:不能。
乙:不能你还改?你说你还改吗?
甲:不改了。都是那罗贯中。
乙:该罗贯中什么事?
甲:他不写三国,我不就不改了。
乙:是啊,到时你不改《三国演义》了,改《三国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