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是一句近年来流行的话。酒,是生活中常见品,闻着则香、喝多则醉。谈到酒,结婚宴上喝“喜酒”,祭祖拜神摆“神酒”,开车之时要“禁酒”,酒已经无声无息地洒遍我们的生活,我们古代的诗人也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首诗内容上没有一个“酒”字,而题目《饮酒》就出现了“酒”字,作者是诗人陶渊明。同样也是他,写《桃花源记》有“设酒杀鸡作食”,也有“皆出酒食”,两个简单的“酒”字,却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同样是中国古代“名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写道“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有“酒”字;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字似乎把“酒”穿了全文。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举杯消愁愁更愁”,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刘禹锡“暂凭杯酒长精神”,杜牧“夜泊秦淮近酒家”,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把酒问青天”,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由此可见,诗人和酒真的余情未了。纵观历史长河,可谓是“酒”造就了文学艺术的巅峰。因为有酒,成就了“诗仙”李白;因为有酒,成就了《兰亭序》的作者“书圣”王羲之;因为有酒,成就了武术界的“醉拳”……酒,是古代诗人创作的源头,发酵了古代诗人的思想,引发了古代诗人的灵感,使他们“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诗人都是只会喝酒的“酒鬼”吗?否矣。古代大多数耿直率真的诗人,心怀政治抱负却因朝廷腐败、制度落后、官场黑暗而无法施展,他们身心都受创,寄情于酒、赋情于诗才能康复身心,得以精神上的解脱。所以说,他们都是“酒仙”。我们现代人,开心了喝酒,不开心了更要喝酒,而对于喝酒,在我看来那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有言道:酒后吐真言。的确,喝酒麻痹了自己的神经,释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一时间讲出了自己不敢讲的话,看起来是很舒畅,但更容易看出生活中的那个自己活得是那么的虚假。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做自己就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不必遮遮掩掩,不必退退缩缩,也不必故作强大、弄虚造假。就算我们喝了酒,醒来之后我们的世界也不会充满诗情画意,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