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的博尔赫斯对书籍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锐度。那个被黑暗包围的孤独者,在《天赐诗》中这样说“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暗……且莫当成是抱怨或者是指诉。”他是孤独者,也亦是一个幸福者,他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所,给灵魂留下一片光明。他说“我一直暗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是啊!天堂是人们给灵魂构想出来的最好的归宿,而这神圣的地方,不就是灵魂摆渡处—图书馆。“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多情的徐志摩先生,一生在爱情中寻找自己唯一的灵魂出处。而已走过年头的我,一方静谧,几本书籍,已是给心灵留下最好的慰藉。许是性格原因,内敛好静,且敏感多愁,从小便有看书的习惯。从儿童读物到青年刊物,倒是开阔了不少视野。家里经济条件算不得好,好在父母支持,在购书方面倒也不吝啬,日积月累,竟也有了自己的小书库,但不知为何,总觉着少了什么。而每天在老师、家长、朋友“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似乎也少了一份追求宁静的热情。已至高中,初进学院,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宏伟的图书馆,似上帝的教堂,带着强大的气场,是我呼吸紧促,却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亦像是张无形的网,桎梏的是我的灵魂。霍然间似乎找到了自己一直缺少的东西。腹有诗书气自毕,最是书香致远。而书铬于图书馆。重拾阔别已久的那一份宁静。开始成为图书馆的常客,学校的图书馆算不得大,但能满足我对书的渴望。而令人觉得神奇的是,不管校园里有多嘈杂,嬉戏声、读书声都在踏入图书馆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只听得纸张细细摩擦的声音,倒也叫人惬意。一步两步,走到书架选一僻静的位置,坐下来的时候,你会感觉,沉淀下来的,不只是浮躁的自己,还有那疲倦的灵魂。“我在读书,我不知道孤独和死亡为何物;或者我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对自己的孤独和死亡隔岸观火,灵魂深处就会豁然开朗,一片清明高远。我在读书,哪怕我生活在一间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我也在用心和热血触摸整个喧哗的世界和宏大的宇宙”杨绛先生把读书诠释得如此清晰而深刻,而让我有所悟的。我可以坐在这一角,观尽星斗形移,领略百样人生,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也许看书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提升人生的高度,使我们的行为和灵魂更加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