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红,藤黄,朱砂,石青,墨色浓淡,恰好相宜;云对月,雨对风,大陆长空,四海皆有。从《千里江山图》到《三字经》,由国内迈向国外,不远的距离,长久的努力。迎来了习近平所言的文化自信。
千里山河,万代绿水,当年王希孟负手而立,正思索着用何种颜色着画,可否‘一画蔽之’这大宋的万里河川。十八岁的王希孟做到了,泼山石以蓝绿,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更影响着现代人,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近日,故宫特展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广受大众的喜爱,此为国内的文化热。
比起之前的综艺明星秀,我们对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本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重视。但没有可怕的深度,便没有广阔的水面。当代人缺乏的便是尼采口中的深度。这样的一场热度有多深?为期多长?仍待考量。以及对于本民族经典传承,手艺断代的现状仍要重视。流饰于表象沸腾,内心毫无波澜,不应让我们过于自溢。
锦心绣口,吐属风流。中国古典诗词的宣传推广更是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喜爱诗词,传诵经典,无论是”撒盐空中差可拟”,抑或“未若柳絮因风起”。曲高和众成了非常趋势。阿拉贝拉作为美国总统的外孙女唱中文歌曲,更是我国文化在国际上受到喜爱的有力明证。走出华夏九州,依旧风流蕴藉。
与此同时,传承经典成为一个热词,被随意标榜。这同样引发我们深思。热爱诗词只是用于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成为一种口号,却无人施行。吟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却不解其中味,不知词中人心情,景中人气度。如果经典成了文化口红口红效应,随意涂抹,只用于推销商品,其他利益。那文化自信也将只是一纸空文。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我们传播各种文化不应流于表面,止于肤浅。文化热度不应使其只因热度而传诵,更应触及深度,锐度。
铁钩藏月抒风雅,经典传唱怀天下。文化不应是小家碧玉,更应是大家闺秀。让民族责任与文化同行,方不失其厚度。使学养与文化并重,方不使其宽泛。
丹青笔墨,点横顿挫。音律悠扬,金玉共振。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