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有真情在

人间自有真情在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拥有真情的朋友

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就提出“与人为善,与物为春。”的观点。它要求我们满怀善意,于人于物,都应给予如春天般的真情。人与人相处,能够有“采菊东篱下”的平和,沟通与交流间,能够多一份如高山流水般的坦诚与理解。或许,这也是庄子对人间真情的一种期盼。

随着信息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物质的丰盈带来了人们内心的改变,便捷的网络在拉近人与人距离的同时,也使真情的沟通渐渐远离。从“小悦悦事件”到“摔倒老人无人搀扶”的社会问题,以及药家鑫等大学生持刀刺人频发现象……有人不禁发出强烈的疑问:

真情还在吗?

我想说的是,保持一颗一如既往的心吧。心有悸动,真情便不走。当下有一部很流行的电影,叫做《致青春》,记得里面有一位家境贫寒,却成绩优异的男孩,陈孝正。当他在功利与爱人之间做选择之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他的内心也就此改变。为了前途,他牺牲掉自己的感情;为了利益,放弃了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力;为了地位,他宁愿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当他再度回首,却发现一切根本不值得。可是,人性的改变,就像一江春水,岂能复返?在利益面前,很多人放弃了操守,放弃了自我。当皱纹爬上额头之时,他们的内心也早已疮痍遍野。年少的我们,青春 、张扬、执着、正义。或许迈进了社会,也将棱角不再分明,变得世故圆滑、老成,甚至攻于心计。我仅希望,在我们的内心,始终存留着这样一个角落。它或许卑微与狭小,但充满阳光,装载着曾经的自己,封存着对真情的渴望 ,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影子。

有人说,真情是心与心的交往。让自己的窗子打开,唤醒阳光,学会发现爱与关怀。老舍先生举行追悼会那天,曹禺是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人。在老舍的遗像面前,他抬头凝视良久,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深深的躬。追悼会结束后,他再次匆匆返回,走到离老舍遗像更近的地方,看着老朋友,第二次鞠了三个深深的躬。曹禺先生再次走出大厅后仍旧没有离去,当老舍夫人和舒乙姐弟捧着老舍的遗像和骨灰盒走出来时,曹禺竟然又迎上去,第三次向老朋友的遗像和那个并没有盛着老舍骨灰的骨灰盒鞠了深深的三个躬。此时,他满脸泪水,在场的人都忍不住落下了泪。时间到了1996年12月31日,曹禺先生与世长辞。在追悼会上,老舍的儿子舒乙来到会场后什么也没说,像当年曹禺告别父亲一样,径直走到曹禺先生遗像前,恭恭敬敬地,深深地九鞠躬!九鞠躬对九鞠躬,舒乙以子代父表达对曹禺的敬谢。这不算惊天动地,但那九个无言的鞠躬,却如此强烈地扣动着我们的心扉。其实生活中情义的真挚,有时仅仅是一个鞠躬;或许只是久别重逢时,水样氤氲的好奇;或许只是一个眼神的传递……学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就足以让母亲紧皱的眉头多一丝舒缓,让朋友劳顿的身体多一份支撑,让恋人的臂膀多一份厚重。我们能够发现的还将更多。

尽己所能,虔诚地为整个社会付出我们的感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感动世界。”《感动中国》里的每个人都是以这样的姿态出现的。还记得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吗?林老在住进医院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天,仍然坚持每天工作,老伴劝他休息,他却说:“坐着休息,不能躺,躺下就起不来了。”直到将所有资料整理完毕才答应卧床休息,这一躺就没能再起来。或许,这样如战士冲锋般的生死跨越,我们无法企及。纯粹的精神我们也很难达到。但我们能够在陌生人问路时耐心的回答,能够为山区的孩子做些什么,能够拾起身边的纸团。细微之处,我们的对社会的真情也可处处见到。

这个世界不乏真情,就像花枝终将长出花朵一般自然。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心性向善,能够发现,能够体会爱与关怀。用我们的画笔,为世界这个广袤的画卷涂抹上细小却厚重的一笔。也许,人性的光辉,会使每个人内心的花枝沐浴成长,终有一天花繁叶茂……

愿我们的内心不朽,愿这个世界不朽,也愿真情永驻。

——后记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