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已伴我多年,但至今仍遗憾我与这“知己”相逢过晚。我生于乡村,在茫茫麦田中,依依河岸旁长大,这偏僻的地方注定了我那时的孤陋寡闻,也正是这井底之蛙的成长经历将那时的我与拳隔于茫茫两岸······
我爱上她时,才觉幼稚渐渐褪去。我表现的与其说是疯狂,倒不如说是执着,或者更多的的是坚持。春夏秋冬,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风雨淋漓,从起式到收式却不曾终止。或在家或在学校,走到那便打到哪。有我就有拳,有拳就有我。甚至在家与学校的两点一线间,骑着自行车行于无人的马路上时,偶尔也会松开手把,索性比划起来。没有老师指导,只是偶尔每次经过些林子时,总会将目光投入其中,搜索所期盼的“白衣知己”,若有,我便是再乐不过了。带着谦卑若愚的笑容走向那些白衣老朽,尊敬的鞠躬施礼,一起探讨,一起品尝——拳能跨越年龄的樊篱,营造一种和谐。
还记得第一次自学而成的那套拳是“老架五十六”,那时正值炎夏,一个不到十六平米的农家平方小套间,里面除床外仅剩下的一点空间被一个书桌、一个书架和一个电脑桌合伙霸占,而这里正是我当初练拳的地方。挪出一个座椅能勉强扎下马步,然后目光凝视着屏幕上的视频,上肢架于空中摇摆,一站便是三个小时。没有电扇,我只能苦苦等待着窗外偶尔钻进来的一丝凉风,带难免有烈日趁机窥视······每当这筋疲力尽的躯体披着早已被汗水浸透了的衣服从房间里钻出时,总会被妈妈可怜而无奈的目光凝视着我看看她,总是浅浅的一笑——因为有梦想、一颗奋斗之心的支持,所以不觉得苦与累。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刚柔并进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拳身脉络,表现于形体,脏之于丹田。无论何等幽静、凄凉之地,在爱拳者眼中,只要静下心来,有意念在,都是一个可大可小,有动有静的另一个世界。
可能是太极的内在熏陶吧,我的追求,逐渐上升为一种信念,我知道到我的梦想正升华为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故为不刊之论,其中太极以其独特的韵味而为武界的瑰宝明珠。百年的悠久历史铸造了其集医学、武术、艺术于一身的独特风采。这是中华大地上永久的彩虹,是华夏儿女应感谢老祖宗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并艰难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是连西方洋人都仰慕崇拜而勤以习之的中华文化。
的确,这宝贵的文化不能丢失,政府的推广,各界人士的爱戴,“有心人”的大力支持为他创造了一个在现代生活中萌发的环境。但是,不可避免的总有丑陋的一面,各界媒体添油加醋的大肆宣扬,各种影视作品夸大其词的展现,却为她蒙上了一种不一样的神秘色彩。来此求学的人,为的只是他们所见到的打斗、暴力、超乎寻常的“神功”,却全然不知太极的和谐美。之后编印她的枯燥无味而颓然离去,能真正耐心坚持下来的却所剩无几,这便是太极文化为何滞步不前的原因。
对于常被太极人士视为粪土的“太极拳二级证”,本来是鼓励的象征,而现在却成了部分高中生升学的跳板或者是某些机关谋取利益的工具。这些“勤奋练拳”的高中生,难道他们真的爱拳吗?还是对那高考时宝贵的“十分”情有独钟?逼迫着躯体去做自己讨厌的事情,本来就失去了太极的本质,何谈什么传承太极文化。这取决与心态。他们的行为看似有益,实则是将大家引向误区,更是对太极内在美的扭曲。那么,他们这样做有意义吗?完全失去了拳的价值,任何强迫躯体去做的行为都是对精神的一种摧残,加之时间的流失,我觉得这样不值。而对于有关部门对二级证的随意发放,简单意义上讲,只是为了利益而为之的庸俗行为,而在另一个更为深层的角度来分析,却是对太极文化的极大侮辱,甚至是对她的慢性扼杀。我觉得这都是我们这些现代人该去深深反思的。
在当今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中,能静下心来打遍拳,可谓高雅。在工作和学习的重压下,一系列现代疾病正如肿瘤般恶性滋生。抵制它们只需一种平和、冷静的心态。太极源于自然,世间万物息息相关,相铺相成,体现的正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太极哲理观。战争、疾病、灾难、恐怖、暴力、恶欲······将人类死死的扣押在一个复杂的精神网络中,人与人的仇视、民族与民族的冷落,便需一种心态,用意念去洗涤,正如养花栽树一般,顺其自然,将自己至于一个宁静的慢节奏生活中。与拳相伴,挥洒出忧愁、烦恼,在个人心境随心所欲。心寄予八卦,情表于外形。故遇事沉稳而不慌乱,多一份冷静,少一分悔恨。世间由意念掌控,幸福与爱宁将成为永恒。 文化的流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有价值东西毁灭给人看”太极是焦作的特色,是中国的名片。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着,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为何不吹响时代与正义的号角,伴着朝阳,奋起前进,用我们的青春展现我们90后的美丽人生。